浙江日报杭州11月22日讯
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将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这是今天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透露的信息。这意味着,高校现有的专业将进行动态调整,并将逐步建立相应的预警和退出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就业。
结合前几天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来看,高校已被赋予了专业调整的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会对新专业首届毕业生进行专业评估,如果就业率过低,新设专业也将被调整或者暂停招生。
“这是高校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浙工大教务处处长徐维祥认为,高校教育要以更负责的态度接受社会的监督,这种做法对高校务实地设置专业、切实加强专业力量起到了监督和制约作用。
作为省级教育改革项目之一,我省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新机制改革已在浙工大、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24所高校进行试点,专业与就业的粘连度更密切了,高校专业建设自我规划、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和权利在不断增强,学校根据就业反馈情况进行专业调整与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以改革试点浙工大为例,优化专业设置中注重“与浙江经济互动”,增强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以确保就业优势。目前,浙工大三分之一以上的本科专业直接与我省的四大主导产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相关,近年增设的本科专业,如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动画、数字媒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生物技术、环境科学、海洋技术等,都与数字浙江、绿色浙江、海洋大省等经济发展战略直接吻合。
我省是较早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专业水平、质量进行评估的省份,已初步建起毕业生跟踪机制。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数据,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进行调整。
省级教育改革项目——高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评价改革,已在浙工大、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等12所高校开始试点,委托中介机构,对毕业生的就业、职业发展情况、薪酬水平等进行追踪调查,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探索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平衡木”。
去年,由省教育厅牵头,邀请了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对省属12所高校的201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6000余名毕业生接受了问卷调查,近4000人回复问卷,问卷回收率超过65%以上。为了解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我省不少高校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教授、博士团分组走访毕业生就业较集中的单位,了解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有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一窝蜂地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可是如果学校没有优质的师资、强大的学科做支撑是很难办好新专业的。”徐维祥说,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办学质量的过程控制,另一方面也能促进高校重视办学质量和水平。
浙工大副教授汤智认为,高校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对学校专业水平进行评估,发布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增加了高校申报、建设专业的开放度,减少了封闭性。可以预见,未来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管理会做更多“减法”,在服务方面做更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