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兴路和中河高架桥交会处的阿里巴巴集团滨江总部大楼,占地面积仅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每年纳税却高达数亿元,引领了高新区(滨江)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同样,高新区(滨江)六和路上的华三通信,占地面积也只有数十亩,业绩却做到了国内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佼佼者,持续抢占中国IP领域的高端市场。
在高新区(滨江),这样集约利用土地的企业比比皆是:海康威视占据了中国物联网安防产业的半壁江山;聚光科技成为国内环境安全监测高端分析仪器领域的龙头;中控科技跻身国内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
漫步杭州高新区(滨江),我们看到的是,快速顺畅的通衢大道,精致大气的绿地园林,花团锦簇的厂区,拔地而起的建筑,日新月异的科技新城,近7000家高新企业在这里创业发展……
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高新区(滨江)的腾飞?答案是土地集约创新发展之路,通过科技创新,让一块块沉寂的土地飞出了一只只“金凤凰”。
据高新区(滨江)有关负责人介绍,建区以来,该区根据建设高科技、多功能、园林化的科技新城定位和打造全国一流的国家高新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高水平保护,探索实践并形成了“集团总部进城区、产业发展进园区、农民居住进小区”这一集土地资源有效整合、配套功能充分共享、高新产业集聚辐射的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发展模式。该区先后被列入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首批试点,并通过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试点验收。
规划引领整合资源空间布局
土地资源,对高新区(滨江)显得尤为宝贵。两区管理体制调整后,高新区(滨江)更加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统筹协调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将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配套、环境建设等统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形成了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的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充分显现土地资源、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居住品质、城市形象等综合效益。以规划为龙头,以规划拓空间,以规划控扩张,以规划引集聚,积极推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
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划的指导下,高新区(滨江)加快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的步伐,强化产业集聚,实施高新产业园区建设。在高新区(滨江)内各国家级基地发展和壮大的实践中,该区完善“江北大孵化,江南产业化”的集群发展机制,探索了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社会资源“四力合一”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套高效益的土地开发路径。
政府主导规划建设专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团地开发、单体出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已规划实施建设浙江物联网产业核心区、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三个专业园区。通过引进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产业带动强、品牌效应好的项目和企业,形成新兴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强度。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以阿里巴巴为主体,吸引集聚了一批以网盛科技为代表的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去年互联网产业实现增加值为50.89亿元,占杭州市总量的66.2%。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依托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积极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了空间相对集聚,结构较为合理,研发水平较高的产业创新链,创新集约节约研发空间用地。鼓励企业申报、创办各类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意中心。鼓励支持企业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单位土地的产出强度。
盘活存量搭建企业发展平台。通过规划引导和对环境的改建提升,吸引创意、设计企业利用部分传统企业的厂房和政府收购的农居创业,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办科技孵化器和特色产业园,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高新企业谋划多渠道发展平台。杭州瑞德设计有限公司利用废弃的老式厂房,用科技创新撬动转型升级,三年时间销售额从6200万元增长到1.6亿元,上交税收从200万元增长到800万元。
发展总部经济推动转型升级。早在1997年滨江建区编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初,就规划发展总部经济。经过10余年的打造,竞争力和创新力较强的集团总部不断集聚,引领辐射效应日益显现。截至目前,高新区(滨江)已集聚各类总部项目105个,2010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398亿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177.87亿元成为首个营业收入过百亿的总部型企业,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总部、职能性总部和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集团研发总部竞相发展的总部经济新格局。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高新区(滨江)已初步形成了软件和服务外包、互联网、物联网、文化创意、通信设备制造、光伏太阳能、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电视等八个产业集群,构成了高新区(滨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引领和带动了杭州乃至浙江省的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成为浙江省最具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域。其中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产业占全省的90%,软件信息、动漫游戏产业等行业占浙江产业比重超过80%,物联网产业占浙江省的60%,数字电视产业占全省的50%,一批高新产业园(基地)相继被国家部委认定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等13个国家级基地。
改革创新全面推行农转居小区建设
近日,高新区(滨江)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十四区块(协同小区)四期项目顺利申领施工许可证,标志着高新区(滨江)全面完成年初市政府下达的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开、竣工年度目标任务。截至目前,该区今年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共开工30万平方米1901套,竣工25万平方米1604套,交付25万平方米1842套。
为从根本上解决在科技新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农居点分散、建设占地大、重复拆迁多、复建档次低、违法建筑多和“城中村”等问题,高新区(滨江)按照“农民居住进小区”的目标,大胆探索统筹城乡土地管理的机制和措施,于2000年开始全面推行农村多层住宅小区(即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小区)建设,并与城市社区的规划与管理结合。全区共规划住宅小区15个,规划用地61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750万平方米,目前15个小区已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0.5亿元,开工建设792万平方米,交付使用385.6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14776户。
在安置房建设中,高新区(滨江)全过程推行代建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高水准、专业性强的房地产公司来代建,发挥专业房产公司人才、团队和理念优势,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建设质量,还能从源头上防止工程施工环节的腐败发生。全区长江小区、迎春小区、春波小区、缤纷小区、浙新小区、白马湖小区等一批小区实现了“房等人”。在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安置中,除了扩面安置等常规办法外,高新区(滨江)还创新出台了缩面安置的办法,解决了部分拆迁户因为经济困难交不起回迁房款的问题,比如,一位拆迁户按照政策可以享受到100平方米的拆迁安置房,其中20平方米选择货币安置,拿到的部分安置房款再用于购买剩余的80平方米的安置房。
农转居拆迁安置小区的全面推行,是对有史以来农民居住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使原户均占地从287平方米下降为现在的147平方米,土地节约率高达48.9%,其做法曾得到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严格监管走好集约创新发展之路
东忠科技园、东部软件园、数源科技园……近年来,在高新区(滨江),整合利用企业自建厂房或者由工业厂房改造后的近38万平方米可用标准厂房资源,成为该区“无土招商”的平台,拓展了中小优势企业的用地空间;中财大厦、东冠恒鑫、盾安大厦等一大批可用楼宇资源,吸引了一大批总部楼宇型企业竞相入驻;软件园四期开发建设占地7.2公顷,入驻了新世纪信息技术、税友、三汇数字等一批上市企业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总投资达4.5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新软件园也逐步成为国家软件服务外包的示范基地。
这些只是高新区(滨江)在土地存量资源利用挖潜上的有益探索。为走好集约创新发展之路,高新区(滨江)以开展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契机,统筹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依法用地和集约节约用地意识,形成土地管理共同监管机制。
在土地开发利用上,高新区(滨江)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地、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的“四统一”办法。
在招商引资上,严格按照该区的产业发展导向,锁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创新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层次,拒绝环境污染型、资源消耗型和高投低产型的项目和企业准入,做到发展与集约共赢,投入与产出并重,经济与生态并举。
在审批管理上,强化对项目建设用地容积率和投资强度“双控”指标的审批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的资金集聚度和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做好“高产田”大文章。
目前,高新区(滨江)新增产业项目用地要求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产出强度要求达到1500万元/亩以上,所有产业项目都经区“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审查后决定,以保证引资方向和质量。
在批后监管上,建立了批后共同监管机制,制定了建设用地全程管理和考核等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建设用地全程监督管理,并以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监管系统为平台,结合土地执法巡查、地籍登记等工作,对项目农转用、征迁交地、供地和开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管,严防未批先用、征而未供、供而未用等违规使用、浪费资源现象发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