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希望通过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来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先机和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十二五”期间,杭州人均GDP将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经济发展将进入更高阶段,科技创新成为杭州新一轮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昨天召开的杭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杭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开发布。根据《规划》,到2015年,杭州将建成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还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总体目标: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这份长达52页的《规划》文本,对我市“十二五”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领域、保障措施等都作了细致的阐述。
《规划》提出,通过5年努力,到2015年,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全面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显著提高;在若干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具有国内领先优势;“一基地、四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其中,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
——以杭州创新指数为导向,推进全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进步工作,“杭州创新指数”力争年均保持112以上;
——全社会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6%以上;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35%;
——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5000件和30000件以上;
——国家级、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达到100家;
——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00万左右,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85万。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它们所指向的,是一个城市科技水平的高度。市科技部门表示,到2015年,杭州将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目标。它将指导全市的科技工作迈上更高台阶。”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实施十大科技专项
《规划》提出,未来5年,我市将要实施十大科技专项,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跃上新高地。
这十大专项分别是:软件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技术、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公共安全与卫生技术。
每一个专项,都明确了重点发展领域。
例如,生物技术专项,我市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积极培育生物服务、生物制造,形成以创新为特色的综合性生物产业集群。特别是,要重点发展创新药物、生物疫苗、诊断试剂、现代中药。
杭州正在加紧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科技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规划》提出,未来5年,我市将建设面向网络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共性技术平台,积极发展无线阅读(显示)技术、智能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技术等网络出版技术与产业。
打造科技创新十大平台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十大平台。
这十个平台分别是: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青山湖科技城、大江东创新基地、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加坡杭州科技园、余杭创新基地、富阳银湖科创园。
其中,有一大批是“国”字号和“省”字号的。
今年9月,省、市联合在北京举行推介会,向国内外推介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和青山湖科技城,各界反响强烈。当天,两大科技城就与香港大学等科研院所、企业等签订了22项入驻、投资协议。
未来5年,我市还将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分别涉及产业化基地创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