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4日讯
11月初,90岁的陈惟照捐出万元贺寿礼金欲资助贫困学生的事,经本报刊登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浙江在线等10余家网络媒体转载。11月22日,帮办栏目帮助陈惟照老人完成了他的心愿,将万元礼金全部捐给了常山新昌中心小学10名贫困学生。
老人善举感动读者
陈惟照出生于柯城区姜家山乡姜家山村。1945年,陈惟照从浙大毕业后,曾在江山中学、衢州师范等学校任教,担任过衢州师范学校副校长。衢州解放前,陈惟照还在中共闽浙赣区党委衢州中心支部做过地下革命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惟照从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离休。多年来,陈惟照一直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他的离休金不低,但每月除了必要的生活费,其余的全部都捐了出去。亲戚朋友家里有困难,甚至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需要帮助,他总是慷慨解囊。
老人出门见客的衣服是一套穿了30多年的中山装,侄子说这套衣服是叔叔最好的衣服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生活简朴的他,在90岁生日时把收到的1万元贺寿礼金拿到了衢州日报社,希望通过记者将这笔钱捐给贫困学生,资助他们上学。更为感人的是,在受捐学校希望为此举办一个简单的受捐仪式时,老人表示,他不想去现场,也不愿意有这样的仪式,只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好事。
10名孩子接受捐款
帮办记者曾经多次到地处山区的常山新昌中心小学及下属的下徐、对坞、岩前、牛辂、泮源等5个教学点走访。记者将该校的情况和陈惟照老人说明后,经陈惟照老人同意,决定将这1万元现金捐给新昌中心小学的贫困学生。
新昌中心小学518名学生中有80%是留守儿童。新昌中心小学校长刘芳赟介绍,不少嫁入山区的女子发现这里与想象中相比有较大差异,便在生下孩子不久后走掉。该校有不少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平时由老人照顾。和其他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更为内向,不爱言语。家中生活条件不好的学生有不少,新昌中心小学校长刘芳赟和5个教学点的老师经过两周时间的商议,从中挑选出10名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接受资助。
11月22日,帮办栏目的记者和编辑一同到银行取出了存在银行里的1万元现金及2.6元利息,带着这笔钱驱车来到新昌中心小学。我们将1万元现金分成10份,每份1000元,送往学生家中。我们还打印了陈惟照老人的通信地址放在信封里,一并交给孩子们,希望受助的学生能与陈惟照老人写信交流。
帮办栏目送爱到家
常山新昌乡瑶岭村的徐志强是新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也是这10名受资助的孩子之一。在他4个月大的时候,父母离婚,母亲回了江西老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几乎没钱拿回家,他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拄着拐杖的徐志强爷爷奶奶今年60多岁,身体都不好,每月领着330元的低保金,种点菜养着三口人。虽然当地政府给予了不少帮助,但陈志强一家生活仍很窘迫,钱不够时,爷爷奶奶还拄着拐杖外出乞讨。因为没钱,爷爷摔伤后,身上的钢板四五年了一直没取出来。他们住的这座房子是上百年的泥房老屋,破旧潮湿。去年,他家的房子在暴雨中倒塌了一半,村里想把两个老人送去敬老院集中供养,但是爷爷奶奶担心孙子没有人照管,一直不肯去。有一次奶奶拄着拐杖到学校去看徐志强,拿了一些苹果。这些苹果都是奶奶从菜场的摊位上捡来没人要的烂苹果。这一幕被学校的老师看到了。徐志强的班主任谢飘飘经常送一些衣服给徐志强,有时还给他买些水果。谢老师说,徐志强比较内向,几次开学后住校的他都没有能按时交上伙食费,老师也不催他,就当做不知道,谢老师说:“不能问,问了他可能就不来上学了,我们不能让他失学呀!”
徐志强爷爷奶奶的红薯午饭。
徐志强奶奶拉着我们的手告诉我们,刘校长有一次到他家家访时,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了600元钱塞到她的手中。
帮办栏目编辑将陈惟照老人的捐款送到徐志强的奶奶手中。
11月22日中午,等徐志强下课后,我们一同来到了他家。徐志强的爷爷奶奶正在做午饭,中午吃的是一锅红薯。家里已经没有米了。徐志强告诉记者,爷爷奶奶买了好吃的,都会留着等他放学时塞给他吃。当我们将陈惟照捐的钱交到徐志强奶奶手中时,她流下了眼泪,她拉着编辑的手,让我们一定要谢谢陈惟照老人。不善言辞的爷爷也躲到一旁抹眼泪。徐志强说:“我会好好学习的,长大了会孝顺爷爷奶奶。”
之后,我们又将1000元现金送到了葛坂村双胞胎兄弟段瑞祺和段瑞鑫家中。7年前,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段瑞祺、段瑞鑫的父亲在给别人建房时,不幸摔死了。当时只赔了两万多元,段瑞祺和段瑞鑫那年刚出生,姐姐还小,靠母亲外出打零工和爷爷在家种地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抚养姐弟3人长大。
让钱捐得明明白白
因这10名孩子住得很分散,一天时间不能把所有的钱送到这些孩子家里,我们便委托新昌中心小学校长刘芳赟代我们转交。刘芳赟校长将10名贫困学生名单列了一张单子,上面有孩子的姓名、年龄、就读的年级及家庭情况的简要介绍,并签上了“收到现金一万元整,用于资助以上学生”,及自己的名字。
段瑞祺和段瑞鑫接受捐助后,签下自己的姓名。
11月23日,帮办记者与陈惟照的侄儿陈彦颖取得了联系,我们将会把这份名单及走访的贫困学生家庭的照片一并送到陈惟照老人手中。
记者手记
当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第一次见到陈惟照老人的时候,你很难把他和捐款万元资助贫困孩子的义举联系在一起。1万元,对很多人来说,也许算不上很大的数目。但对一个一身中山装穿了30年、生活简朴的老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没有亲身感受过山区贫困孩子的艰辛生活,也很难理解这1万元钱对他们来说有多可贵。
看到那些孩子,把所有渴望、期盼的目光扫描一遍,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依然那么真诚。在这些孩子接受捐赠时,我读懂了他们目光里的渴望与兴奋。
我想,只有经历过沧桑的人,才更能理解别人的苦痛和期盼。几十年来,生活简朴的老人把大部分钱都资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奉献成为老人的生活习惯。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着的希望光芒,几十年来,老人曾经给多少人带去这样的希望?这个冬天,衢州籍寓蓉老人陈惟照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根神经。(帮办记者 周芸 范少杰 通讯员 汪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