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7日讯
“政府埋单、市场机制、‘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宁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形成很多新经验,为全国作出了典范。”昨天,由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群文学会承办的2011年中国群众文化宁波论坛上,来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宁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孙若风用“政府给力、部门合力、文化工作者得力”来评价宁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他说:“宁波强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文化、财政等许多部门齐心协力,推进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常态,宁波群文工作者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近三年,宁波财政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实行“政府埋单”,采购年均达1500万元。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每年举办“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名城宁波”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全市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余场,推出了天一讲堂、群星课堂、群星展厅等免费讲座、培训,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实行“零门槛”免费开放,宁波逸夫剧院、宁波大剧院和宁波音乐厅等三个市级主要剧场每年开展高雅艺术展演300多场次,公共财政演出补贴800多万元。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宁波采用公共文化‘服务外包’的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水平,对全国来说是很好的经验。”近几年来,宁波面向市场采购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供给由单一的政府主体变成多方的市场主体,如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运作模式,采取由农民自主选择剧目和片目,自主选择剧团和放映队,补助政策和操作程序完全公开的办法,每年有近百支电影放映队、80多个专业剧团活跃在农村,至去年年底,共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10多万场,演出戏剧6000多场,惠及群众千余万人次。又如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奖的鄞州区“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建立了“政府埋单、公开采购、公司运作、全民享受”的基层公共文化演艺产品的常态运行新机制,至今年8月底,共演出1902场次,惠及观众209万余人次。
“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这一概念也是宁波率先提出的。中国群文学会会长郭沫勤认为,“以‘就近、就便’为原则,宁波不断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国起了示范作用。”
孙若风指出,宁波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化、均等化、常态化,这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相一致,必将进一步提升宁波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宁波日报 记者 陈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