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
“我在四明山脚下的樟溪里拍到了一种没见过的蝾螈!”前几天,我市生态摄影爱好者李超兴奋地告诉记者。昨天,根据多角度的图片,动物专家在查阅权威资料后终于确认,这种蝾螈名为“中国瘰(音同“裸”)螈”,俗名“水壁虎”,而且该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就在宁波,但由于其数量日渐稀少,因此鲜有人见过。
无意中发现一对“水壁虎”
约一周前,在鄞州区的樟溪畔,李超就见到了两条在清澈的水底缓缓爬行的蝾螈,但由于当时它们处在离岸较远的深水处,因此没法拍摄。上周四中午,对此念念不忘的李超再次来到那地方,他惊喜地发现蝾螈出现在了浅水区,估计是在享受阳光吧。于是,他趴在溪边,拍了好一会儿。为了事后便于请教专家,他还特意拍摄了它们的腹部特征。
次日中午,记者和李超一起来到溪边。经过艰难的寻找过程,有经验的李超又发现了一条。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两米外的水底下,有一条褐色的蝾螈在慢慢移动,其长度为十几厘米,看上去极像微型鳄鱼。它的体色跟水底石头的颜色非常接近,不留意的话真的很难发现。不久,在附近,我们又发现了一条,看上去它的体型略小。
等了很久,有一条蝾螈游近了岸边,让我们抓住机会拍了几张照片。但很快,似乎是感觉到了异常,它又很快游向远处,消失在石缝、水草之间。
仔细求证得以“验明正身”
关于蝾螈,不少宁波市民可能对鼎鼎大名的镇海棘螈有过印象,但对于其他种类却知之甚少。那么,樟溪中的这两条蝾螈到底是什么种类?记者首先联系上了宁波海洋世界的专家农辉。在看了记者提供的照片后,对水族颇有研究的农辉表示,他也没有见过这种蝾螈。不过,通过查阅资料,他初步认为,那应该是中国瘰螈。
随后,记者又把照片传给了宁波雅戈尔动物园的专家陈黎明。昨天,陈黎明根据《浙江动物志(两栖类爬行类)》等权威书籍,仔细鉴别,最终确认它们确实是中国瘰螈,属于有尾目蝾螈科瘰螈属,是一种小型两栖动物。
资料上说,中国瘰螈的体长约12厘米—13厘米,雌螈比雄螈略大,皮肤很粗糙,背部与体侧布满疣粒,背部中央有暗红色的纵棱,腹部有橘红或黄色斑块。它们喜欢栖息于平缓的山区溪流中,对水质要求较高,常隐蔽在水底的石块间与腐枝烂叶下,以水蚯蚓、叶甲虫、蜗牛、螺蛳等为食。它们在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均有分布,但近年来由于水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人为捕捉等原因,分布区域趋于缩减,数量下降,亟待加强保护。
目前,中国瘰螈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世界唯一的“模式标本”产于宁波
据《浙江动物志》记载,中国瘰螈这一物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就是宁波。也就是说,中国瘰螈最早是在宁波被发现、命名和描述的。“模式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术语。通俗地说,世界上首次被发现,并经过描述、鉴定、公开发表后的新物种,所制成的标本才可以是“模式标本”。地球上每个物种均只有唯一的一件“模式标本”,这件“模式标本”是物种分类的参照物。因此,“模式标本”的价值无可替代。
专家说,中国瘰螈再次在宁波被发现,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同时,这也在提醒我们,今后要更加注意对植被、溪流等原生态的保护,只有环境变好了,生物才会更多样,我们周围的世界才会显得更加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