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是否真的有免费的午餐?
最近有一条消息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北京有一家民办学院专收穷孩子免费入读,学生文凭不被国家承认但受到数百企业热捧。”
昨天,这所号称“免费大学”的负责人姜岚昕来到杭州,宣讲他的办学理念。
免费大学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商管类民办大学,在过去几年里,它经历了中国民办大学在政策、融资、招生等方面的相同挑战。2009年,世华智业投资集团收购学院,开始了学院的改造重生。
真正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一举成名”的是,2011年11月11日学院发起的“百家企业联盟发起免费大学行动”,依托数百家企业资源,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开始了中国首所免费大学的征程。
在昨天的见面会上,姜岚昕一口气报出了十多家国内知名的企业,包括爱国者、新东方等等。
姜岚昕的免费大学计划受到关注,也面临难题,学校文凭不受国家承认。但学校邀请企业进校“预订”员工的教学模式受到数百家企业的热捧,包括杭州的传化集团、方太厨具、近江集团等。
办学模式:
对学生免费、向企业收钱
学院的负责人姜岚昕告诉记者,学院招收的学生是兼具“三特”(特长、特优、特困)的学生。按照北京市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学费为每年7800元,住宿费每年为2200元。学院完全免除这两项费用。
学院的学制是四年,其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学校的基础教育,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企业实习,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是校外的企业家来给学生们上课。目前,学校共有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等八个专业。
免费大学要长久地开下去,是如何做到不收钱的?
姜岚昕说,学院的优势在于定位在企业岗位需求上,引进企业的岗位精英们亲自设计的课程,甚至让他们参与编课、带班授课。同时,把企业各类项目引入校园,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岗位所需的种种技能。在学生就业方面,学院根据企业的“口味”来培养人才。这也是这所免费大学被称之为“企业托管大学”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华夏管理学院的宣传册上发现,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有4种模式:一是岗位定制模式,即与企业联合定向办班优选学生,由企业爱心先行赞助或按毕业后年薪的5%、10%、15%、20%向学校交付委托教育经费;二是助学基金模式,即以企业或个人名义成立助学基金,定向定额捐赠贫困大学生、设立奖学金、教学设施建设等;三是智力投资模式,即以华夏学院的品牌、智力、人才、资源投资合作企业,获得1%-10%不等的分红权;四是创业孵化模式,即通过“华夏众志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在校学生、毕业生和社会青年大学生创业,享有创业企业5%—20%的股权。
就读学生:穷孩子看重“包分配”
今年9月,学院从200多名素质较好又对华夏管理学院有意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了56名,这些学生高考分数都过了专科线,还有相当部分过了三本线。
这56名学生几乎都是贫困生,除此之外,学习成绩尚可,部分还有文体特长。高考分数在三本一档的贫困生,是该校的优质生源。目前国内的三本院校收费较高,四年下来,大概需要10万元,很多贫困家庭难以承受,极有可能放弃入学机会。
18岁的黄羽云来自湖南攸县农村,目前是华夏管理学院的大一学生。她是个孤儿,7岁时妈妈病逝,12岁时爸爸又离开了人世,由姑姑抚养成人。今年夏天,她参加高考,被一所三本院校录取,但高额的学费让她决定放弃。“四年下来得将近10万元,姑姑也是农民,她把我养这么大已经很不容易了。”她对记者说。
后来,黄羽云从老师那里获知华夏管理学院免费招收学生,只是文凭不被国家承认。但她听说华夏管理学院跟很多企业都有合作,只要表现好,相当于“包分配”,于是她就选择了这所民办大学。
黄羽云所谓的“包分配”,其实就是“企业订制委培”模式,这也是该校在文凭不被国家承认的情况下能够招到学生的底气所在。在企业订制委培模式下,学生相当于企业的“准员工”。
高校老师:这些学生毕业后存在风险
据了解,浙江的高校对于贫困生有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毕业补助、贫困生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的帮扶政策,但是像华夏管理学院这样“一刀切”的帮扶办法还真不多见。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部的林芝老师告诉记者,华夏管理学院的这种模式有点像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相当于企业的委培生。“前几年,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后几年再由企业带领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相当于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对于学生来讲,这种培养方式,比较适合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对于企业来说,这样的方式容易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对于这种新兴的办学方式,林老师也表现出了她的担忧:“现在上学的同学毕竟年纪还不大,随着心理的成熟,这些学生必将再就业,或者是再回炉进行学习。到时候,是否要赔偿原先的企业相应的费用呢?”
另外,有人提出,大学4年毕竟不是很短的时间,如果企业经营或人才需求在这几年间发生变化,这些学生将何去何从呢?
人力专家:将教育成本转嫁到企业头上不可取
从学校的办学模式上不难看出,学校的教育成本无形中转嫁到了企业身上。
对于这样的做法,记者咨询了杭州三赢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莉。
王莉告诉记者,浙江的不少职业教育,一般都是采取“2+1”的模式。也就是说,三年的职业教育,其中两年留在学校学习,一年去企业培训。而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最后一年,对于学校来说是不用付出任何成本的。学生毕业后,如果学校帮学生安置就业,学校还能向对口企业拿一部分费用。
此外,像一些职业中学、技校,国家还会发放补贴。“印象中,似乎是每学期每人1500元。有的学校直接用这部分费用来减免学费。”王莉说,“比如吉利汽车,开设一个汽修班。学生们冲着企业的知名度去报名。组成班级后,企业与学校签订合同,通过捐助奖学金或者捐助图书馆等设施来帮助学校,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但是像华夏管理学院这样,全部费用由企业承担的,还真没有碰到过。”
而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在王莉眼中并不可取。
“虽然国内转型升级叫了这么久,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做到转型升级。大部分企业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本身就很薄,在浙江,有很多小企业倒闭。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贷款难,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人工成本也水涨船高。除此之外,企业的用水用电成本也在上涨。这些原因导致了很多企业无法支撑。如果把教育的成本也分摊到企业头上,那很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学生家长:没文凭进民企,只是看上去很美
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上大学就是为了一张文凭。
如今,华夏管理学院的办学理念再次挑战了家长们脆弱的神经。昨天,记者在网上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记者通过对10位家长的调查发现,有8位家长表示暂时不考虑就读该学院。有2位家长表示,视高考的录取情况来决定。
陈大姐的儿子就读于杭州的一所重点高中,明年即将参加高考。她告诉记者:“儿子的成绩一般,但即使高考没有发挥好,还可以选择出国念书。对于像华夏管理学院这样定向委培的学校,基本不考虑。因为这样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限制太多了,不利于将来的深造。”
家住城北的刘同学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我现在读的是职高,但学校有‘3+2’模式,高中毕业后,可以进高职学习,毕业后可以拿到专科,甚至是本科的文凭。如果进了免费的大学,就没有文凭这个敲门砖了。即使学校最后推荐我进名企就业,考虑到没有文凭,将来在职场上的晋升空间也会大大缩小。万一,学校当初承诺的进名企,最后没有兑现,那么这四年的大学不就白白浪费了么!所以,这种不花钱的大学,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记者采访的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家长对“免费”并不感兴趣,即使是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觉得供孩子上大学并不是压力很大。相反,大多数家长表示对读4年大学,却拿不到国家承认的大学毕业证书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