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6日讯
近日,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毛垟乡毛垟村,来自鹤溪镇的10余名妇女组成的业余文艺表演队,正为村民送上自编自导的越剧《送凤冠》,不断引来场下阵阵掌声。
“只要管一顿饭就好了,要是表演得好就再送点掌声就更好了,我们就是图个乐子,村民们高兴就行了。”队员叶必梅表演完后告诉记者,前两天收到村里的邀请,她们早早便准备了起来。
像她们一样,这些被村民们称为“文化使者”的志愿者成了景宁乡村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送戏下乡、送舞下乡、送歌下乡这种原来局限于艺术团的“文化走亲”,如今更是成了村民间自发的一种常态活动。
近年来,景宁致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快推进中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及省级文化先进县的创建,不断改善文化活动的软硬件设施,全方位开放各类文化活动场所,舞蹈队、腰鼓队、合唱团等等各类群众自发组成的文娱队伍随之不断涌现。
“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单靠官方文艺团体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而群众之间自发‘文化走亲’不仅独具特色还能促进城乡文化交融与和谐。”景宁县妇联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还发起了“守望留守妇女的健康和美丽”活动,引导各文娱队伍以别样的方式在乡村“走亲”,把健康的文娱方式传递到农村。
“注意跟上节拍,动作放松才会更协调。”伴着欢快的《走向复兴》舞曲,这些天,澄照乡三石村,忙完农活的妇女们吃过午饭后便齐聚在村里操场,跟着城里赶来的快乐广场舞蹈队的老师们学得起劲。
看着姐妹们翩翩起舞,队长张秀凤高兴地说:“这些都是刚流行起来的广场舞,我们一学会就赶到村里来教姐妹们跳了,这样村里姐妹们也能和城里同步了。”
而在大漈乡,电影播放员周利斌更像是这里的“上门女婿”,义务播放红色电影、义务担当全省首个乡村电影博物馆的导游,让这个国家级4A景区多了一张金名片,多了一抹红色。“虽然我不是这里的人,但把自己几十年下来收集起来的千余部红色电影放给村民们看,也是一种享受,这些都很受乡亲们欢迎呢。”说起自己的电影胶卷周利斌颇为得意。
歌舞声代替了麻将声,欢笑声代替了吵架声。“这就是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是别的东西所无法取代的。”景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吴如峰自豪地说,目前景宁共有近300名文化志愿者,足迹遍布全县22个乡镇(管理区)、4大社区,仅今年以来,全县“文化使者”已先后开展服务100余次。
编后:
即使在电影、电视、网络已经普及的当下,一场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生动鲜活的文艺表演,仍然是农村参与性高、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但农村基层文化娱乐活动的贫乏,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反差:除了一些乡镇所在地能享受一年一两次的“送文化下乡”义务演出外,偏远村庄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基本是空白。当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种形式“送文化下乡”演出因种种原因难以深入基层、发挥作用、满足农村实际需求时,景宁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表演团体在农村基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景宁农村演出市场的主体,受到农民的真诚欢迎。
很明显,农民的欢迎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些由民间文化使者组织的”走亲“活动很好地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
来源:丽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