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6日讯
从一包食盐中能看出什么?义乌一家快餐店经理给出的答案是饭店生意的好坏,义乌市盐务管理局的回答是义乌经济的景气程度。如今,这项独特的“食盐指数”成了义乌经济的“晴雨表”。
昨天上午,在义乌贝村路真百味快餐店,经理宋伟刚安排员工买了一箱食盐。宋伟告诉记者,最近每天来吃饭的顾客有近千人次,每箱食盐(20公斤)可用四五天。如果生意差一点,一箱食盐可用六天。“店里生意好不好,一看平时的食盐用量就知道了。”
昨天下午,在义乌市盐务管理局,副局长吴琨正在分析一份表格,这是今年1~11月义乌的食盐销量统计表。从表上看,今年义乌每月的食盐销量基本稳定在1200吨左右(3月因抢购因素除外),与去年基本持平。“这说明今年义乌境内的人口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一份来自义乌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来义乌的经济运行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没有出现异常的波动。
吴琨分析的食盐销量统计表,每月都会通过有关渠道送到义乌市府办。事实上,从2010年起,义乌每月的食盐销量都要向义乌市府办报告。原来,从2010年1月起,义乌在全国首创“食盐指数”监测法,将每月的食盐销量作为监测义乌经济运行景气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此来预警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出台相关应对措施。
用每月的食盐销量来监测经济运行状况是否科学?记者查阅了5年来义乌的每月食盐销量与经济运行状况后,发现两者之间的确有关联。比如,2008年1~8月,义乌每月的食盐销量总体平稳,但2008年9~11月,义乌每月的食盐销量均比上一年同期大幅减少,其中9月的食盐销量比上一月直线下降了520吨。事实上,当时包括义乌在内的中国经济正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11月中旬,我国适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从2008年12月起,义乌每月的食盐销量逐渐回升到正常水平。
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浙中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曹荣庆认为,义乌建立“食盐指数”的做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为一个地区的食盐销量与人口数量、经济运行状况的确有一定的关联。他还建议,在建立“食盐指数”的同时,还应综合义乌的用电量、垃圾量等其他相关数据全面分析,这样更能揭示义乌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为部门的科学决策和义乌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