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7日讯
阿克苏的初冬清晨,琥珀色的原野上,雾气正在温煦的阳光下逐渐散去。维族农民阿里木下地干活了。他掀起大棚外面盖着的遮阳网,让一道道阳光照进了培育香菇的温室。
培育香菇一年多时间,阿里木已经知道了香菇需要保持5—20摄氏度的恒温和85—95%的湿度,熟练掌握了使用墙上的温湿度计来决定什么时候让阳光给大棚升温,什么时候给香菇喷水。这都是他的好兄弟程长标教给他的。程长标是浙江省丽水地区来的食用菌专家。
甩掉酒瓶子,他当上了村里的技术员
这是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依奇艾日克乡卡尔塔西村。
最开始,阿里木试着种了1000袋香菇,没想到赚了4000多元。这下子,他甩掉了酒瓶子,还当上了村里种香菇的技术员。今年春天他又种了6880袋香菇……
虽然认识一年多了,阿里木和程长标依然语言不通,不过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交流方式。见面点个头,就各自去忙了。程长标会帮阿里木观测菇棚内的温湿度是否合适,菌棒有没有发生感染,有什么事情,打个手势,做一下示范动作,阿里木就看明白了。
浙江来的“师傅”手把手教
告别阿里木,程长标又走到了同村的汉族农户梁红娟的菇棚里。
梁红娟也已经和父母在菇棚里忙着摘香菇了。她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到了旺季,一天摘个三四十公斤不成问题。梁红娟是第一次种香菇,要不是有程长标这个师傅手把手教、天天来指导,她也不敢做这个尝试。
田野中,不少大棚里都培育着香菇。菇棚的三面都是土墙,一个菇棚约摸八分地,500多平方米。
“这里原先也有种香菇的农户,但是不多,生产管理水平比较低,出菇率不高。一个大棚每天多出10公斤香菇,对菇农来说都是显著的收入增长。”程长标告诉记者,他带来了自己写的一份专业资料,是他多年香菇种植技术的经验总结,从来没对外公开发布过。为了教会当地菇农和提高技术,他不但把这份“秘籍”拿了出来,还请维族朋友帮忙翻译成维文。“难度不小,很多专门的术语在维语里找不到对应的词。”程长标笑了:“只好往菇棚里多跑跑,手把手教。”
浙江客商带来“大项目”
程长标在新和县第一批带了10个徒弟,希望能在每个乡、村里都发展一两个试点,建立一批“高效栽培示范户”。他经常是早上起来洗脸的功夫都舍不得花,先去田间地头上早班,再回到援疆指挥部食堂吃早饭;晚上吃了晚饭,还要走村串户去摸底调查。没办法,谁让他是丽水地区乃至浙江省援疆干部里唯一的一个食用菌技术人才呢。
程长标告诉记者,新和原有的食用菌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推广范围有限,在丽水援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今年春天先后组织了丽水龙泉和松阳的两批客商到新疆来实地考察,签定了总额3500万元的投资协议。丽水援疆指挥部还专程制定了新和县食用菌产业的五年计划,新和县将成为南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