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省革命老区桐庐县新合乡新四村村委大院,最引人注目的就要数一台电子触控屏了,这是最近县里拨专款购置的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系统终端。每到农闲时分,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在这个新奇的“玩意”旁边,了解着村里的“家底”。
设立农村“三资”管理系统终端是当地加强小额资金监管的一项新举措。2007年以来,桐庐县建立了以“全面公开、全程监督、全力惩处”为特色的小额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并逐步形成了取得了村级招待费和村级财务方面反映经济问题的信访件“双下降”的成效,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基层和谐稳定夯实了基础。
财务逐笔公开让村民了解“明白账”
买斤茶叶也要向村民“晒账”,而且需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乡镇财务代理中心的双重审核……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小额资金监督管理,从2008年开始,桐庐县建立了村级财务以“流水账”形式按月逐笔公开制度,让村民对村里的收支情况心中有了“明白账”。
据统计,2009年全县村级招待费同比下降了37.05%,2010年再降61.21%。群众反映的招待费过高、村干部公款吃喝、乱开支等问题明显减少,财务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逐步下降,今年上半年直接办理的村级财务信访事件仅两件。
桐庐县还大力扶持以华数电视和农村三资管理系统为平台的双网公开,在全县183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报账员不仅要将每月财务收支逐笔公开表和银行账户流水账单贴到村务公开栏,还要扫描上传到农村三资管理系统,通过县财政统一拨款购置的电子触控屏进行数字化公开,条件较好的乡镇更是通过华数电视公开财务报表。老百姓只要在自己家中点击遥控器,就可以清楚地查阅村集体资金每一笔收支情况。
强化日常监督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去年8·13洪灾,富春江镇金家村的李老伯家被征用为受灾群众安置点,洪水退去,分到手的补偿款却比想象中少得多。李老伯气冲冲地准备去上访。幸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及时向村两委了解了土地补偿款计算及分配方案,并召集相关当事人向李老伯作了解释。李老伯仔细核算,发现的确没有少领补偿款,村里这才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走进桐庐县任何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桌上都会有厚厚一摞的台账,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诸多项目的监督内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有效整合了现有农村的监督力量,形成了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既互相制约又互相协调的村级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桐庐县纪委有关领导告诉记者,针对村级小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当地制定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级财务监督工作流程图》,只要使用集体资金,无论数额大小,没有村监会审核、签字、盖章的发票一律不得入账。每月财务审核时,村监会中专业的财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都会认真挑出不真实、不合法或内容不完整的凭证,要求经办人予以解释,拒绝签字更是屡见不鲜。
截至去年12月,全县村监会共召开专题会议1000余次,实施具体监督2100余项,农村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风气日益浓厚,有力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重拳打击违法让百姓平添“信任感”
最近,富春江镇上泗村报账员程某因侵占集体资金被公安局逮捕,最终因职务侵占罪判刑四年。针对侵占村集体资金案件中手段隐蔽化、案情复杂化、贪污窝案化的特点,桐庐县成立了由纪委牵头,农办、国土、公安等部门联动的农村财经案件处理专项小组,通过惩治一批藏在干部队伍中的蛀虫,有力地震慑了一小撮居心不良、蠢蠢欲动的村干部。
农经审计是挖出“蛀虫”的重要手段,通过审计,一方面对村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一方面对涉嫌违规违纪事实进行调查核实。2010年,在对子胥村进行的一次例行财务审计中,审计组发现了财务凭证不真实、从冲账中套发工资、截留挪用下山移民专项资金等问题。县纪委采纳了审计移交证据,顺藤摸瓜查处了一起村两委干部贪污窝案,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通过重拳惩处农村干部违纪违法,桐庐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度不断上升。”桐庐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姚吉锋告诉记者,由于干群关系理顺了,诸如村级拆迁、工程建设等难点、热点工作得到更顺利的推进,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