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7日讯
金川,地如其名,5000亩稻田犹如一个躺着的“川”字,自山腰堆叠到山顶。正因“川”形梯田的阻隔,这里没有适宜作业的农机,有的是如山水画般的传统农耕场景。
由此,留守山区的6000名农民,练就了纯手工种稻的真功夫。
纵使有真功夫,又如何在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甚至没有一个来料加工点的金川,实现致富增收?
困境中的金川向生态找答案——延续传统“土方法”种稻,向食品等级顶端的有机食品靠拢。当地一斤有机大米,价格连翻5倍。
山区之困
精细耕作只够温饱
湖岭镇金川办事处,地处瑞安市西部山区,与瓯海区接壤,平均海拔达600多米。凭着地缘、亲缘关系,当地1.5万户籍人口中,约有9000人外迁。村民们说,“实在没办法,才会被拴在山里”。
52岁的山林村村民王志胜,在当地6000名“留守农民”中,尚属年轻一辈。“在山里种几亩地,全家吃饱就行。”他说,子女们进城赚钱,老一辈靠山吃山,这就是山里人的命。
“山里的地都是丁点大的地,高低拼凑起来,种稻只能用手。”王志胜比划着满是老茧的手说,梯田连拖拉机都上不去,“脚踏打稻机”已算是最先进的农机。类似的情况,在金川所有24个行政村并无二致。
山里人也想致富,可金川作为省级生态乡,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甚至没有一个来料加工点。以农为生的金川农民,在2008年的人均纯收入仅为5000多元,不及瑞安市平均线的一半。金川农民不由自嘲道:谈起生态,金川哈哈笑;谈起致富,金川哇哇叫。
发展农业产业,金川并未停止过尝试。“陶山有温莪术基地,茶山有杨梅基地,金川也该学学他们。”金川办事处农办副主任娄成建说。可没有特色、没有技术、没有营销的经济作物,这是金川的痛处。
山里人意识到,要想受益面最广、见效最快,还得在种植千百年的5000亩稻田里做文章。
解困之路
成功引种有机稻米
2008年底,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金连登博士与张卫星教授,到瑞安找一处有机稻米试验田。探访金川后,双方一拍即合。
专家叮嘱,有机稻种植,容不得常规水稻“插花”,可金川选取的杜山、山林两村,却有不同的声音。有机米会不会比原来的好?稻子都拿来卖,家里口粮怎么办?
曾经经商的杜山村村民王巨良站了出来。他牵头组建金川高山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并为有机稻开出了比常规水稻高一倍的收购价。“按以前亩产1000元为准,种有机稻能赚1000元以上,你们拿走。低于1000元,合作社补上差额。”
种有机稻,不能撒农药化肥,田间管理和土壤肥力怎么办?按专家指导,村民每半个月就要到地里一把一把地用手除草,再喷施白酒杀菌,用抹上菜油的网兜粘捕害虫。牛粪与稻草发酵的有机肥,也成了村民们眼里的“香饽饽”。每亩有机稻,不仅要“喂”1吨半的有机肥,还要“吃”掉50公斤油菜饼。
可半年的精耕细作,换来的却是“惨烈”的亩产。两村总计42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只有400多斤,其中18亩几乎颗粒无收。就在王巨良不知所措时,农业部下属的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送来了《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
“这可是填补温州有机食品空白的大事情。”王巨良说,合作社顶着压力,硬着头皮在2010年向另外3个村推广有机稻。欣喜的是,当年700亩实验区平均亩产达到600多斤。
致富之门
有机品质身价倍增
王巨良说,今年金川大米好事连连。杜山、山林两村首批420亩试验田,1个月后将正式拿到《有机食品证书》。不仅如此,金川有机稻面积扩大到1250亩,亩产750斤,只比常规水稻低两百多斤。
虽然产量低,但效益却实实在在。从测产报告看,常规稻谷亩产1000斤,除去生产成本,农民收入720元;有机稻谷亩产750斤,除去生产成本,农民收入1362元。
“外面大米每斤才卖1块6,我们的稻谷每斤就能卖3块。”山林村村民王万乃笑道,今年两口子凭10亩有机稻,至少能有1.3万元收入,抵掉购买口粮的钱,现金纯收入仍达万元。有4户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今年也回家种起有机稻。自今年10月份以来,合作社已向280户农户支付了一期150多万元收购金。
考虑到100斤谷只能碾出65斤米,合作社统一销售的有机大米,定价为每斤10元,是过去常规稻米的5倍。尽管售价偏高,金川有机大米仍成为瑞安各地单位团购及馈赠亲友的“香饽饽”,并进驻了瑞安五洲超市及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王巨良说,两年来产出的有机大米,几乎都能销售一空。
令金川人始料未及的是,有机稻米的辐射效应,还让当地常规稻米身价倍增。“市场上认准了金川有机牌,只要是金川出产的水稻,价格会比其他地方要高得多。”王巨良说,能受到市场认可,金川有机稻米的路,还会越走越宽。记者杨世朋报道组吴志杰
记者手记>>>
在七山二水一分地的温州,如何让山区生态优势,实现向财富的转化并以此富民?这是城乡统筹背景下绕不开的话题。我们看到,“留守农民”仅凭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很难实现脱贫致富,生态旅游、生态移民等种种办法,处于起步阶段,也难以做到立竿见影,况且目前这种方式还只适用于部分山区。
“金川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对接市场需求,以此带动山区广大剩余劳动力走精品农业之路,真正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种供需合一,往往会在市场作用下凸显奇效,这是农民守土的最好出路,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最佳诠释。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