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
绍兴,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素有名士之乡等称号。2500年的建城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源远流长的人文基因,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绍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以建设文化强市为总要求,作出了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历史文化名城新局面的战略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体制改革激活动力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越剧明星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位于拉萨的西藏人民会堂上演。西藏自治区领导和千余名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这是百年越剧首次走进雪域高原,也是明星版《梁祝》3年来全国巡演的最后一站。
至此,越剧明星版《梁祝》历时3年多,走遍国内80多个城市,足迹到达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演出200多场,观众20万人次,开创了单一剧种演遍全国的先河,是越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一个奇迹,实现了多代越剧人演遍全国的梦想。该剧还走出国门,应邀去法国、美国演出,让欧美人也感受了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故事。
明星版《梁祝》是绍兴市演出公司开拓越剧演出市场的一次创新,也是绍兴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气象,为繁荣绍兴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年来,绍兴市坚持改革创新,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双管齐下,极大地激发了文化单位创新的活力。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中,绍兴市以“建、并、分”为手段,调整归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进一步理顺了关系,规范了政府管理职能,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机制。
微观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绍兴日报社、绍兴图书馆、绍兴市影业集团、绍兴市演出公司等4家不同类型的单位,率先改革。今年,又对绍兴市文物公司实施改制。绍剧团、新昌调腔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嵊州越剧团、诸暨越剧团、上虞越剧团6家专业文艺院团,也拉开了改制序幕。
体制改革,大大激发了这些文化单位的活力。绍兴市成功打造了“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北京越剧大舞台”等知名演出品牌。连续9年举办的“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二度被评为中国十大演出盛事,成为中国戏曲推广的成功典范。绍兴市影业集团演艺、影业多栖发展,2010年经营总收入达2400多万元。
各县(市、区)也是因地制宜,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大刀阔斧,成效显著。绍兴县按照“公共资源共享,特色资源分享”的原则,以整合、撤销、改企、剥离的“加、减、乘、除”四法推进改革,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增强了发展活力;诸暨市以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和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上虞市以构建完善与体制改革等相配套的改革措施为抓手,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打破事业发展“瓶颈”的改革路子;嵊州市以产业化思路提升“越剧、剡溪、王羲之”等特色文化品牌,成功打造了“文化艺术村”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民间职业剧团等产业链;新昌县以整合资源为出发点,强化载体建设,形成了“星期三下乡”的特色品牌;越城区以社区、广场、校园等为主阵地,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组织“文化体育节”和“邻里节”等活动,努力构建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绍兴黄酒产业文化创意园、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基地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在加快形成;绍兴首部电视动画片《少年师爷》登陆央视,并在各省市电视台广泛播出;绍剧、越剧等文化专项基金相继建立,文化投融资建设风生水起……近年来,绍兴文化产业亮点颇多,引人瞩目。
为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绍兴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促进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的意见》、《绍兴市扶持民办博物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制订了《绍兴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优惠、融资投资、土地保障等方面的措施。从2008年起,市本级建立了1000万元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政府的培育下,绍兴市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群体,成为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增长点。这些优势群体包括文化旅游业、新闻传媒业、演艺影视动漫业,等等。世茂国际影城、咸亨国际影城、万达影城、蓝天影视城、诸暨名仕电影大世界等一批民办影城,发展势头强劲。动漫《少年师爷》、电影《变身男女》、电视连续剧《美丽誓言》等一批作品面世,有力地推动了绍兴市演艺影视动漫业的发展。
另外,文化产品制造业、高新文化产业等发展较快,网络文化服务业、网络经济渐成新兴业态。去年7月,绍兴市设立了全省首个网络经济科技创业园区,目前入驻网商27家,经营总额453亿元。此外,文化创意、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培训、书画古玩、民间工艺等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绍兴市还从发展块状经济、专业特色市场和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加强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鲁迅故里、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基地、诸暨珍珠创意产业基地、嵊州艺术村、美盛动漫创意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集聚区渐成规模,绍兴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园、绍兴黄酒产业文化创意园、江南丝绸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也正在实施之中,还引进了绍兴多彩华侨动漫城、夏威夷风情园、长城影视网游动漫创意园等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
为给文化产业发展注入资金活力,绍兴市建立了社会捐赠总额为1500万元的绍剧、越剧等地域文化专项基金,形成了社会出资支持大型文化节会和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基本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涌现了越国文化博物馆、咸亨集团、新锐传媒影视文化、特立宙电脑动画、浙江新长城影视文化、蓝天影视城、乔波滑雪馆、达利丝绸(浙江)、美盛文化创意等一批民营文化产业主体。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文化领域或项目上总投资已达30多亿元。
公共文化泽被百姓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绍兴城乡的各个广场、公园和略显空旷的地带,就开始热闹起来。市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这边吹拉弹唱,那边翩翩起舞。近年来,绍兴市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市民眼里,就像调色板一样绚丽多姿。
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如今身边的文化设施越来越健全,城里有一流的大剧院,农村有完备的活动室、健身路径。一张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为建立文化惠民体系,扶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绍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惠民的政策,并将文化惠民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及各开发区(新区)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文化惠民的财政投入力度更是逐年加大,近三年中,仅市本级就新改扩建基层文化活动中心135个。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绍兴市先后建成越王城、绍兴美术馆、绍兴市综合档案馆、咸亨新天地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全市1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2660个行政村(社区)中85%以上建成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全市乡镇基层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社区)基层点覆盖率达到92%。
“文化惠民”,就是以“方便、经常、健康、快乐”为原则,为广大群众参加文化活动提供方便和实惠。“送文化”到基层更是体现了这一点,除了方便和实惠,还大大丰富了百姓的生活。
现在,全市公共图书馆在农村乡镇和村设立图书流通站和图书配送点,每年送图书下乡12万余册;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每个农村每月一场放映电影,每年送电影下乡25000余场;组织各专业剧团、群艺馆、文化馆和文化大巴艺术团送演出到农村,每年演出1200多场;“绍剧周末剧场”、“越乡莲歌大舞台”以10元低票价面向普通市民每年演出近百场;市本级文化大巴每年送戏下乡免费演出60多场。还在举办中国越剧艺术节、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中,引进了一系列高雅文艺演出,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精彩的文化大餐。
细心的市民或许留意到,绍兴市区的一些餐饮店陆续关门了。那是因为,他们的场地被市文化馆收回,以拓展群众文化艺术事业。
今年6月,全市文化部门为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精神,第一时间采取行动,要求有关单位按照无障碍、零门槛免费开放的要求,积极“退商还文”,最大限度地为市民免费开放文化活动场所。
现在,图书馆、文化馆回收出租场地设施,停止有偿培训,推出新的免费服务项目,推出更多公益性培训、讲座,最大限度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功能作用。
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据统计,文化馆多功能厅实行全年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每天前往参加公益性健身舞、国标舞练习的人很多,市文化馆对人民西路馆舍进行内部装修后,将增设110座的多媒体报告厅,扩建了培训教室,对外开放的面积可达3000多平方米。
从2008年开始,绍兴鲁迅纪念馆和绍兴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实施整体免费开放,三年来,两馆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市区旅游景点还实施了对70周岁以上老人、现役及伤残军人、残疾人、离休干部等特殊人群实行免费政策,对大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费,对学生个人参观实行半票,推出大中小学生旅游优惠年卡。
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中,绍兴市还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市依托乡(镇)、村两级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扩大“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共享工程平均每周免费开放72小时,年平均服务达到14700余人次。绍兴县还被评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示范县。同时,在全省率先启动“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工程,涌现出全国、省、市级“职工书屋”和“职工电子书屋”1167家,向职工书屋赠送电子图书和视频学习资料近170万册,向职工赠送“电子阅读卡”4.5万张。
下一步,绍兴市将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文化惠民”这项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其中包括,实施新三年扶持计划,拓展和深化市区基层文化设施,并以市区建设为示范,推动全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的设施网络,满足群众就近﹑经常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力争在文化繁荣发展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