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7日讯
他们潜伏在劳务市场,打着“招聘”临时工的幌子,实则是招人去献血。
他们身后,隐藏着一条灰色利益链——寻找急需用血的患者或家属,找人冒充患者亲朋好友“互助献血”,再转卖献血证赚取差价。
他们被称为“血头”。
昨天,温州鹿城区检察院传来消息,前段时间落网的“血头”刘甲和刘乙(化名),已被批准逮捕。
这也是该院批捕的首例非法组织卖血案件。
招工市场暗藏“献血招聘”
今年10月底,温州当地媒体有记者暗访发现,市区几个劳务市场附近,有人打着“半天小工200元~400元”和“急招男临时工”等招聘信息,背后却隐藏着“献血招聘”的黑幕。
来自江西的汪先生,自称在温州务工期间,就曾遭遇过类似“献血招聘”。
去年的10月,汪先生在鹿城区职业介绍中心外,碰到一个打着类似招聘广告的“血头”。
当晚,“血头”管吃管住。第二天,汪先生等人就被拉到龙湾一个社区医院,上了一辆采血车。
汪先生说,那里还有很多外来务工者,看上去也像是被人组织过来的。
多方信息显示,“血头”招人参加无偿献血前,都会对献血者集体“上课”。
大致意思是,千万不要乱说话,否则就不给钱;不要说是别人带过来给钱献血的,要说是自愿来献血。
关键还在于,献血登记表一定要按“血头”的说法“定向”填写。
汪先生说,他今年两次献血,“血头”都让他填了两张单子,其中一张单子的部分内容,“血头”已事先填好。
比如,工作单位一栏已有另外一个人的姓名,献血者要填上自己的姓名,还要填和那个人的关系,写上“表兄弟”或“朋友”等。
献完血,献血证要交给“血头”,献血者才能收到数百元的“报酬”。
钻了定向献血的空子,“血头”充当掮客
“血头”为何要找人参加献血?“定向”填写的献血登记表背后,到底指向何种关联呢?
顺着“血头”在献血单上“定向”设置的个人信息,很快有人发现,多指向正在住院的患者等。
目的也愈加明朗,是为了给住院患者拿到优先用血的指标。
温州某医院十七病区,一名患者家属就曾坦言,他之所以联系“血头”,也是无奈之举,儿子要做手术,急需大量用血,而医院血库又紧张,只好找人献血,以获得优先用血的权利。
这里要提及的是,我国《献血法》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
另外,一些患者亲属不愿自己献血,宁愿出钱“搞定”,也助长了歪风邪气。
“血头”正是钻了这些空子,充当了掮客,通过买卖献血指标牟利。
一名患者家属之前透露,血小板10个单位,“血头”卖给他们800元;全血200毫升500元。但是“血头”组织“临时工”献血,血小板10个单位或全血200毫升,都为200元。
实际上,对于急救患者用血,医疗机构绝对会保证优先的。
“组织”献血途中,两个“血头”被捕
今年10月31日下午,鹿城警方接获相关案情后立即行动,现场抓捕了之前已盯牢的“血头”。
检察机关介绍,“血头”刘甲和刘乙都是湖北人。他们一旦发现有人需要“定向”献血,就到劳务市场找血源。
今年10月20日上午,刘甲在劳务市场以献血后可以拿到补偿费为诱饵,带王某、赵甲和赵乙去血站,以他人名义献血。
之后,刘甲将上述3人登记了别人名字的献血证拿走,自己抽取了450元“介绍费”,支付给献血者每人200到450元不等的“营养费”。
10月22日,白血病患者王某急需血小板,其亲属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刘乙。
刘甲和刘乙打电话给以前在劳务市场认识的郑某,让郑某去温州市中心血站,给指定患者王某献血。
当天下午,郑某献了一个血小板的血量,刘乙抽取了175元介绍费,给了郑某650元“营养费”。
10月31日,刘甲和刘乙又带着郑某去献血,最终900元的“血钱”还没到手,就当场被警察抓获了。
12月7日,鹿城检察院以非法组织卖血罪,批准逮捕了犯罪嫌疑人刘甲和刘乙。
破解“血头”乱象,需要营造良好的无偿献血氛围
昨天,温州市卫生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针对“血头”乱象,他们一直在想办法阻止,但难度也确实存在。
比如,《献血法》相关规定中,可以“互助献血”的人除了家庭成员,也包括亲友和所在单位的同事等。这一方面扩展了能够动员的献血者范围,但另一方面也让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审核献血者和患者的关系时,难度相对加大了。
在该局副局长陈锦国看来,归根结底,“血头”产生和滋生的土壤,主要还是用血紧张。而缓解用血紧张的有效途径,就是倡导人人参与无偿献血,并形成一个良性的无偿献血氛围。
接下来该怎么做?有媒体曾提及,不妨学习一下深圳。该市连续7年蝉联了“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当地血液中心成立了3支队伍:发展和充实捐血志工服务队;发展和巩固低危捐血者队伍;发展和壮大爱心血库应急队伍。除此之外,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确保血液质量及安全、满足临床用血;政府领导监督、红会参与推动、媒介公益宣传、血站全力以赴等相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