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9日讯
34岁的普通村民刘必亮,最近成为了庆元县隆宫乡源头村第一个获群众高票推选的入党积极分子。
“从18岁起先后三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都没能如愿。今年乡里试行了新的农村党员发展机制,能不能入党全凭工作业绩、口碑人品,这让我终于迈出了加入党组织的第一步。”这个源头村民公认的热心肠,成为庆元创新农村党员发展模式的首批受益者。
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发展对象论资排辈能力欠强、“近亲繁殖”现象屡禁不绝……这些桎梏农村党员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今年在庆元县隆宫乡率先破冰。
回避——避免“近亲繁殖”
“发展农村党员存在的各类问题,并非个例。”据庆元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农村,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并不依据个人德才表现和群众公认情况发展新党员,而是凭个人关系亲疏加以取舍,甚至对群众基础好、有开拓精神和能力的年轻人心存戒备,担心有为青年发展成才会影响自身地位,“这些建立在个人判断上的心态,都可能造成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断层、青黄不接。”
针对现状,庆元县在隆宫乡率先试行创新——由驻村干部对各村党支部书记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村党支部书记近亲关系信息台账”,在各村申请入党人员情况登记表上报后,再由驻村干部对入党申请人是否与村党支部书记存在近亲或特殊关系进行重点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上报。
“现在,村党支部书记近亲属申请入党都要主动向党组织详细说明情况,由驻村干部介入对村党支部书记是否回避以及申请人是否具备培养条件进行鉴定,门槛提高了,过去‘一言堂’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了。”隆宫乡组织委员吴秋荷说,今年隆宫乡一次性就从各村上报的申请入党人员中排除了6名村党支部书记近亲属,“因为亲戚关系反而被淘汰,这样的情况前所未有。”
测评——入党先过群众关
在农村发展新党员,不公开、不透明、群众不知情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没有话语权,既导致一些口碑好、有能力的年轻人才失去机会,也无法将部分群众认可度不高的人挡在门外。
要蓄起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源头活水,首先就要避免发展党员的“暗箱操作”。因此,隆宫乡专门建立了民主测评制——在梳理出各村上报的申请入党人员情况后,组织相关人员到村里随机选取30%以上的农户发放测评表,对申请人的表现,从遵纪守法、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邻里关系等13项测评内容,进行量化测评。
“推谁当党员,对村里人来说是件大事,老乡们平时知根知底,给彼此打分可不会来虚的。”源头村村民吴小胡说,除了给申请人打分外,乡里还对个别递交了申请书但没有被上报、或因种种原因未写申请书但德才表现好的村民进行逐一走访,以便及时补报,“这样一来,村民信任的人一个也不会落下了,大家也觉得心服口服。”
“过去是村里确定发展对象后才把名册报到乡党委,如今在发展党员时‘关口前移’,我们在确定积极分子阶段就主动介入、层层把关,确保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吴秋荷说,在测评、考察基础上,今年隆宫乡除了从申请入党人员中排除了达不到入党标准的7人外,还增补了各方面表现较突出的5位村民。
票决——体现真实意愿
在乡党委确定了具备推优资格的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具备推优资格的申请人员名单后,这些经过了层层筛选的申请人还将迈过最后、也是最难的一关——在全体党员会议上接受全面测评,所有人的优缺点都被一一摆上台面,最终由全体党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最终的入党积极分子。
“新制度比以前更民主,不仅增加了测评、群众推荐环节,还表现在党支部票决上。”里地村老党员周帮善说,过去大伙儿都是举手表决,即使内心觉得有些人能力不强,也碍于人情关系不会公开反对,“现在无记名投票,不同意就可以不选他,更能体现我们的真实意愿。”
创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头一个吃螃蟹”的隆宫乡,今年成功推选出了13名党员发展对象、12名入党积极分子,他们大多是村里的创业新星、致富先锋、产业能手,申请人的整体素质有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