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有支被誉为“海上飞虎队”的党员急救志愿队,由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员志愿者组成。
20多年来,这支志愿队出海施救390余人次,海上行程2万余海里,最长一次历时72小时……在惊涛骇浪中谱写奉献之歌。
出发!与死神赛跑
每一次出海都是与死神的搏斗。
而对志愿者们来说,风险再大也要出发。
“有一回,3名急救队员于上午10时20分出发,回到码头已是次日凌晨2时。”内科医生周贤根是在这支队伍中成长的预备党员,他告诉记者,当时,施救渔船顶着8级海风前行,急救队员一路颠簸一路狂吐,到达遇险船只后,急救队员迅速对病人进行体检、补液、抗休克……
翻开海上急救记录本,一幕幕抢险历程清晰呈现:
5月4日,一艘渔船在温州洋面发生硫化氢中毒事件,6名渔民中毒,其中3人重度昏迷。接报后,急救队员迅速赶往出事海域,上船后当即对3名危重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和心肺急救等措施,终于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4月7日,医院接到求救电话,称有一位叫张凤军的山东渔民在东海捕鱼的时候腹部被钢缆击伤,伤势严重。“海上飞虎队”迅速出动,在大海上航行10多个小时,于次日凌晨2时将渔民安全转移到医院。
“福建连红县籍渔船多人中毒,急救队员林国友和陈卫东前往施救,4名中毒人员均脱离危险……”
“石塘镇桂岙村21651号渔船4人硫化氢中毒,党员急救志愿队积极组织党员急救志愿者出海施救。经过7个小时航行,到达出事船只……”
急救!豁出生命
黑沉沉的洋面上,时而卷起的滔天巨浪,大于45度的倾斜颠簸的船体,翻江倒海般的呕吐,天眩地转般的晕船……克服这一切成了急救队员的必修课。
“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考验,也是对身体和意志的考验。”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海上急救经验的老党员,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尤志富深有感触地说。
经历多次海上急救的护士江夏花说,有一次去大陈岛,在海上来回36个小时。一上船就开始呕吐,又不敢吃东西,最后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为了防止风浪和船体颠簸,在船上打针需要“拔河式”将人固定:渔民抱住医生的腰,医生再抱住江夏花的腰,江夏花差不多是跪在地板上给病人打针。
护士陈君晓的出海次数较多,算起来已有十几次了。“有时从甲板到船舱的几步路都需要爬过去”,她说,“最害怕的是跳船,风急浪高,船体起伏不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跳到茫茫的大海里……”
2008年的一个深夜,海上风狂雨急,浪山奔涌。出事船只在不远处若隐若现,但两船一靠帮就被浪头弹了回来。“群众生命有危险,再大的困难,也要上!”一次,二次,三次……经过努力,急救队员成功登船。那名呕吐最厉害的新同志没法动弹,被船员抬头扛脚,一把“抛”了过去!对面的船员迅速接应,将人接住。上了出事船只,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马上急救,这一救就是23个小时。上岸后,病人家属看着筋疲力尽的急救志愿者,非常感动,给他们泡热水,披外衣,一个劲地说:“真不容易啊,你们真是豁出命来救人啊!”
救援!没有国界
随着渔民远洋捕捞的拓展,急救志愿队的足迹也从港口、近海,走向了远洋。多年来,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抢救了不少来自韩国、印度等国的船员和渔民。
2001年,石塘镇一渔民在公海远洋生产作业时,突发胃穿孔,船长通过海上导航系统向周边海域发出呼救信号。当时邻近的国外救护机构接到信号后提出高额收费的要求。温岭四院党员急救志愿队获悉后,立即组织队员出海抢救。经过40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事发渔船……命悬一线的病人得到有效救治。
2000年9月,一艘印度船在公海行驶时不慎失火,3人被严重烧伤,生命岌岌可危。得知这一消息后,急救队员迅速出海救治,把3名受伤的外籍船员安全地送到了陆地。因为治疗得当及时,烧伤病人无一死亡。
这支队伍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90年,原为在松门设立的“台州市红十字松门急救站”。2010年,因海上渔船远洋事故频发,经台州市卫生局审批,成立了“海上急救中心”。急救队员以共产党员为主,本着渔民的需求,“有服必接,有危必救”。
“海上飞虎队”曾被中国红十字会、浙江省红十字会授予“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