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学习贯彻《决定》精神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浙江省151人才高级研讨班体会文章摘要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浙江在线12月21日讯

  编者按:12月5日至8日,我省在杭州萧山举办了首期浙江省151人才高级研讨班,浙江日报今摘要刊登部分同志的学习体会。

  文化的本质、形式及文化竞争

  胡承槐

  文化既是人的生活方式的观念反映,亦是生活方式本身和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文以化人,使人以人的方式而不是以动物的方式生活着,这是文化最为本质的规定性,也是文化最根本的功能。

  文化既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又规范和导引着人的实践活动。特定群体的文化生态对生活在这一群体中的个体产生着影响,同时也通过这些个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相同或近似的认知方式、价值评判标准、精神状态、生活气度、衣着形象、言谈举止、饮食方式、心情表达(文艺)等等构成文化的现实载体。

  文化是一种事实现象,更是一种价值现象。人以人的方式规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这对个体来说是一个炼魂的过程,小自呀呀学语,大到凤凰涅槃,修炼、修养的高度、广度标志着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水平和全面性。对一个群体(社会、国家、民族、地区)来说,它透过个体的思维和行为的相近性、一致性而聚合为一种群体效果、社会现象,进而表现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境界。

  文化境界的高低通过价值性和技术性、社会性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从价值性的方面来说,它标志着特定文化类型的发展水平和文化构成要素的内核。其最根本的内容是人如何待人,拓展开来讲也包括人如何接物。近代以来的独立、自由、平等、人权、博爱、民主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语)等价值观念之所以宝贵,就在于它为全人类确立了人以人的方式待人的文化标准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人以人的方式对人,这是文化的最低标准也是文化的最高标准。

  从技术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主要是指文化的具体物质表现方式,如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分野、油画与国画的差异,等等。值得指出的是,文化的技术性方面也是包含价值涵义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化的价值性意向需要一定的物质技术方式加以承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了文化的技术性差异,才导致文化价值性涵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才使得生活以美的规律来进行成为可能并愉悦于心。大致说来,科学上的美学发现和审视,文艺中的美学现象和享受,都可归结为文化技术性进步的价值体现。

  由于人是群居动物,文化的最核心问题是人们的相互关系问题。为节约社会交易成本和更简易地生活在人化环境中,人们按照共同的价值性文化理念创制社会制度,在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下生活。从社会制度是特定观念文化的外在承载方式的角度来看,制度性文化亦可以理解为技术性文化的社会性变种或特殊方式。

  从文化的价值性和技术性、社会性三个方面综合地来比较文化差异,特定文化之间是客观地存在高低、精粗、进步与落后之分的。由于文化对人的强制性,人对自己所处文化生态的依赖性和自我陶醉自我崇拜,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竞争。

  文化通过竞争而得以发展、繁荣,这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在交往竞争中才能有比较,才能发现和学习他者文化的先进性、崇高性、精细性的一面,才能省察和克服自家文化的落后性、卑鄙性、粗陋性的一面。就当前我国文化反省方面来说,首先是要省察和克服自身文化的落后性,诸如,“等级特权文化”及它的衍生品“差等歧视文化”、假大空“会议文化”及二套语言系统的“潜规则文化”、自我膨胀的“管控文化”、公地悲剧式的“吃喝文化”、暴发户式的“奢侈消费文化”等等,都当在省察和克服之列。提升文化竞争力,首要的就是要提高文化价值性方面的先进性。

  其次,文化技术的精细化和多样性是文化外在表现力的承载形式,发展文化,也就意味着各种文化表现方式的进一步精细化、推陈出新和拓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门类的文化走向产业化、商业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繁荣文化的重要途径。故此,发展文化产业,加快部分文化门类的市场化步伐,也构成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艺术触角感悟时代

  邓冰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加充满信心。事实上,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的确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新成就,呈现出健康发展、全面繁荣的景象。我觉得,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激发奋斗热情方面,发挥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无不受到各个历史时期文艺精品的深刻影响。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华夏儿女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时代崭新的社会风尚,不仅仅体现在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中,也反映在许许多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艺作品中,反映在一切优秀文学艺术家的精神创造活动中。

  我早已融入此次全国性的文化艺术繁荣复兴的大潮之中。努力搞好艺术创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讴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神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挥毫泼墨,用自己的作品,艺术地体现时代风尚、社会正气和民族品格。这一切都是这么的顺其自然,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氛围,体会到了国家的发展!

  具体而言,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更注意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不断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反映主流思想的精品力作;同时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自觉向实践学习,虚心向群众学习,才能获取创作素材和艺术灵感,才能激发澎湃的创作热情,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当然,更要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进行创新。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文化发展动向,积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与世界文化艺术的交融中扬弃升华,使自己的作品既能保持鲜明个性,又能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弘扬中华文化。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除了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自身的艺术创作,更肩负着“传道、授业”的重任。我们应根据“逐步形成富有中国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理论体系,以引导和规范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指导精神,自觉加强文艺理论研究,特别是要抓好高校基础文艺理论和应用文艺理论教材编写工作。“少年智则国智”。因此,更重要的还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育学生。

  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艺术工作者,我们始终不能忘的,都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会始终用艺术创作,去反映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用艺术触角去感悟时代的不断进步;用自己的点滴言行、言传身教把这份感触不断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奏响繁荣社会科学的最强音

  吴蓓

  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从一系列时政举措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这一脉动:

  2001年8月,江泽民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4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的重要论断。

  2002年11月,党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

  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2011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将哲学社会科学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中,以“工程”的方式来进行大规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中的重要使命。

  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逐步提高。今天,我们迎来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勇于担当,积极投身这个伟大的时代,用学术睿智去剖析问题、总结成就,探索未来的道路或模式。与祖国发展同步伐,共命运,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很好地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奏响繁荣、发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强音。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助推“文化强省”建

  范钧

  当前,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和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力已经成为影响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与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应用为载体,以创造财富与增加就业机会为目标的产业集群,主要涉及信息服务、动漫游戏、设计服务、现代传媒、艺术品、教育培训、文化休闲旅游、文化会展等领域。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而且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可以说,文化赋予知识经济以新的内涵,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总体看来,目前各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处于初始阶段,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只是各个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条件差别巨大。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超过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利用市场机制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对实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提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逐步进入一个财富剧增、服务随处可见、消费无所不在的新时代,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向、新趋势。今天,人们告别了将收入的绝大部分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时代,消费的重点也从物质形态产品逐步转向更加关注非物质因素,更加追求精神消费和信息消费。

  无论在文化积淀、生态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实力、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方面,浙江均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和优势。浙江应抓住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改革创新产业管理体制,制定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优化产业发展整体环境,加强文创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文创产业融资渠道,整合文化资源开发力量,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绩效评估体系,不断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伐,为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繁荣社会科学需关注五大问题

  汪俊昌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一种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它在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一向是十分内在和重要的。在当今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同时还越来越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一个国家、地区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这一点,无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浙江省层面的一系列论述、部署和举措中,都体现得非常明确。也只有这样认识问题,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才能获得充分的自觉。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有五大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努力探索。

  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观念革新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进一步构建客观性的观念,如何更真实地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学科体系的创新、理论观点的创新、研究方法手段的创新,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观视野中加紧探索。

  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强调,“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如何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并使之增强活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积极调整布局,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特色学科,使之成为新的生长点,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更新发展,是下一步学科体系建设需要着力的问题。

  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问题。就是要把研究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如何把“应当”的问题落实到“如何”的过程,更好地把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结合起来,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如何重点扶持带动全局、激发创新的重大研究项目;如何完善课题研究招标制,进一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如何在强调地方性研究的同时,包容更多的研究对象,促进更多高水平研究项目和成果的产生;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热情,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参与,活跃学术交流,加快成果转化,是下一步科研体系建设需要着力的问题。

  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支撑问题。这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要求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如何真正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如何加紧培养、选拔青年人才;如何实现人人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各美其美,是下一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着力的问题。

  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环境问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际上是特定组织内部政治、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涉及到“创造”与“分寸”的平衡问题。如何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统筹兼顾的发展中切实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如何完善分类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如何完善教学、科研成果多元评价体系;如何在繁荣发展中让所有成员都能分享成果,等等,是下一步微观运行机制改革需要着力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把浙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好

  杨和平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作为从事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师,我们要有担当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国家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感,不仅要有教好、研究好音乐专业的信心,而且还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事业中来,力争将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这片热土上的传统音乐文化样式守望好;将代表浙江文化传统的音乐品种发展好;将寄托着浙江广大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音乐文化名片传播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自己的音乐文化修养与软实力的提升,而且要把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音乐精神产品传承好。

  文化是人所创造的,同时也是为了人而创造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这两种宝贵文化遗产传承所依赖的也是人。结合浙江传统音乐田野调查的实际进行研究,我们发现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申报、轻保护,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益、轻投入,重成绩、轻管理。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动式与仓促式保护。对浙江传统音乐的内涵、价值,特别是对浙江传统音乐保护的规律性、长期性与艰巨性缺乏认识、准备不足,因而在保护中产生“泛遗产化”和完成行政命令、以及未获得一定保护资金而流于突击性、盲目性保护,造成急功近利式和庸俗化保护的弊端;二是消极式与应付式保护。由于对浙江传统音乐文化多样性价值认识的模糊、片面,一些地方行政部门领导,仅将浙江传统音乐保护视为文化部门或音乐专家行为,漠视浙江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失;三是静态式与封闭式保护。由于对浙江传统音乐文化属性及“非遗”保护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在对浙江传统音乐的保护方面,采用静态式与封闭性的被动保护。

  对于浙江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现状来说,不能就保护谈保护,也不能就开发谈开发,更不能将保护与开发由同一主体完成和评价,而必须将保护与开发变成一种第三者的话语主体,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浙江传统音乐。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国家和省政府为“非遗”保护立法;建立有效的“非遗”保护评估监督机制;建立政府与民间公益性投入“非遗”保护机制;对浙江传统音乐濒临灭绝品种制订抢救式措施;建立浙江传统音乐博物馆,有针对性地保护;建立浙江传统音乐保护区。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浙江人的财富,同样也是全中国和全人类的财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保护好我省音乐文化遗产,对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新期待,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诉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浙江新闻-每日关注】杭州:领导干部出入私人会所将点名通报-浙江新闻

小伙遇车祸遭拦腰碾压
世界500强高级女白领被迫请假照顾双胞胎女儿
23天里1家法院受理31件危险驾驶案 9种醉驾要加刑
杭黄铁路工程获批 2018年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黄山
浙江新增5例H7N9禽流感病例 杭州活禽交易全部暂停
行人擅闯机场快速路被撞后遭反复碾压 责任怎么判?
"单独"二孩准生证起码要7种证明 最快节后申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本网策划】一路走来都是春 文化强省看浙江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读解 构筑文化强省的精神基石
·【浙江日报】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读解 构筑文化强省的精神基石
·浙江省社科院课题组: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读解 构筑文化强省的精神基石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