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内,对向全球征集的1500多件作品进行评审。吴煌摄
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世界遗产西湖LOGO的征集画上了句号,但正剧才刚刚开始——
1200多位设计者拿出了1500多件设计作品,其中有疯狂的人带着对西湖强烈的倾诉欲一口气设计了16件。昨天,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两间会议室,满桌满地的LOGO设计稿,似乎拥有“世界遗产”新身份的西湖就要从这里起步。
1500个LOGO,专家组开评。
大家最好奇的问题:由谁来评?
专家组有7人,构成多元化:有美术设计界专业人士,有景区管理人员,还有传媒专家,原中国美院院长肖峰担任评审组组长。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一种思考和努力,生怕有半点辜负,所以,评选过程很复杂。第一轮“海选”,每位评委选80件,产生560件作品。第二轮,60件入围。第三轮,晋升十强。
可是,这和当年超女一样,割舍哪个都很纠结。选择,还是放弃,专家组“爆发”了争论。
为什么要争论?因为当所有的设计稿放在一起时,一边欣赏一边比较,原来它们个个都有生命。
1000个人眼中,就有1000个西湖。
有人觉得西湖是一枚方印,刻骨铭心;有人觉得西湖是一轮残月,柔美里有点小伤感,月亮有一抹人影,拿着油纸伞,那是对爱情誓死不渝的白娘子;还有人把西湖塑造成了一滴墨迹,浓淡相宜,挥之不去;还有一种西湖童话,关乎花鸟鱼虫,那是孩子的审美和眼睛。
不过还是有一些硬杠杠能成为筛选的标准:首先LOGO不仅仅是一个标识。专业性上有条硬杠杠,比如缩小到2厘米见方,或者转换为黑白版,是不是还能清晰,这样就摒弃了一些过分讲究细微节点的作品。
LOGO还可以传达新概念。比如广受业界好评的德国波恩机场的导识系统,就是由一系列图案构成。它们使用灵活,可以单一出现,也可以组团亮相,充满了互动。
这一次,设计稿中也有如此潮流的思维,有一稿设计不仅有三潭印月、一汪湖水,还有塔和桥。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梁学勇说,这样的LOGO就好似一篇散文,形散神凝。
现在的西湖已经不是当年马可·波罗时期的西湖。它重新起步,文化是深厚的,但是姿态却要现代的,有生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