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3日讯
扛着锄头,挑着有机肥,这些天来,景宁畲族自治县外舍管理区王金垟村的低收入农户雷志元已忙着整理自家的2亩荒地,“村里的农贸综合市场下个月就建好了,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卖菜,再也不用跑县城里了,我也多整些地出来种菜。”
据了解,该市场是省财政厅与该村结对帮扶的富农强村项目之一,总投资127万元。“市场里有固定的客源和批发销售渠道,后顾之忧没了,村民致富信心足了,也更敢扩大种植规模。”村委主任雷开明乐呵呵地说,这样一个项目便能惠及70余户菜农,占全村近四分之一。
“一部分摊位是专门提供给低收入农户,而另一部分拿来出租为集体开辟收入来源。”省财政厅派驻王金垟村指导员胡晓斌告诉记者,市场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增加近5万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就可彻底改观。
说起这个市场,雷志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跑县城卖菜,也不一定能有什么好价钱,有时还不够贴车费,现在光是来回县城的路费一年就能省下1000多元呢,我是打心底感谢省财政厅。”
像王金垟村一样,从2008年至今,省财政厅共结对帮扶了小金洲、敕木山、三支树及包凤等5个畲族村,并为每一个村量身定做强村富农路线图,一个个被当地村民称为“金饭碗”的惠民工程落地生根。
“惠民项目立足于集体,变输血为造血,也只有这样村集体经济才会有活力,农民普遍增收致富也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胡晓斌说,四年来省财政厅共投入五百多万元,为5个畲族村实施了竹林道、村庄整治、惠明茶基地建设等大小近三十个惠民项目,平均脱贫率达到了87.44%。
连日来,鹤溪镇包凤村村民雷忠信驾着摩托车又赶着去自家的6亩惠明茶基地里忙活开了。“以前到茶园得靠双脚走个把小时,现在村里修了路十几分钟就能到,今年我又多种了3亩。”雷忠信高兴地说,早在两年前还是低收入的他如今每年茶叶收入就有2万多元。
在包凤村,像这样的富农路,省财政厅帮扶一造就是四条。“把路造到每个自然村的田间地头,起码能为村民人均增收5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雷岩深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原来一直发展滞后的惠明茶产业,现在全村已有1000余亩,年产值就达到了400多万元。
而对于鹤溪镇三支树村来说,结对帮扶这四年,就是翻天覆地的四年,水泥路修通了、产业基地建起来了、村民变富了、新居住上了,昔日的三支树变得俏了、靓了。“现在城里人都羡慕我们这个村呢,变化这么大,是省财政厅驻村帮扶给我们带来了新生活!”景宁三支树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宝不无自豪地说。
据了解,2008年省财政厅帮扶时,这5个畲族村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经济总量只有2000万元,而到2010年就分别达到了5656元和2930万元,3年分别增长了66%和40%,昔日的“空壳村”渐成“实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