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6日讯
12月25日上午,浙江海洋学院与同济大学签署了关于建立海洋科技战略合作关系的协议书。依据协议,浙海院将参与东海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建设、对东海海域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双方还将在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与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
今年3月,日本东北部发生了自有观测纪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并引起高达40.5米海啸。截至本月,据外媒报道,大地震造成至少超过1.58万人死亡、3493人失踪,伤者5950人,为日本二战后伤亡最惨重的自然灾害。这场灾难也再次警示人们加强对海洋的监测。而在过去,人类主要是通过遥感技术观测海洋,但这种技术却无法穿透千百米厚的水层,到达大洋海底。
能否把观测平台建在海底,从海底往上“看”海洋呢?“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的构想由此产生。据了解,该项目的观测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声学等各种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由同济大学牵头、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承担,正争取列入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提供直接应用服务。
作为该观测网全景的一个雏形,我国首个海底综合观测试验与示范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于2009年建成,至今已运行700多天,数据完整率达95%以上。在此基础上,东海海底观测网将陆续完善——在普陀青浜等岛屿新建试验站。
青浜岛位于沈家门东北47.5公里,陆域面积1.4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5公里,素有“海上布达拉宫”之称。通过试验站,研究人员可对周边海洋信息进行“蹲点监测”:除了记录地震和海啸等数据外,还能观测赤潮、水底缺氧、海洋气象、海底资源等信息,并实时传到监控中心,及时作出预警。“尤其是赤潮,对于舟山渔业来说影响较大。倘若今后能通过长期监测,推断出其发生前的预兆,能给渔业发展带来支撑。”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说。此外,海底观测网还可应用于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海洋技术与海洋工程问题、航海等诸多方面。
目前,东海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正在进行前期论证。与此同时,南海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也正处于研发阶段。据专家透露,东海、南海两大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有望成为我国“十二五”重大科学工程,得到10亿多元投入,给我国领海海底布上敏感的“神经系统”。
来源:舟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