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30日讯
昨日的一场冬雨让人感觉分外湿冷。在义乌江南小区一套逼仄的居室里,一对老夫妻戴着老花镜,围坐在书桌前,看书剪报,让记者感到宁静而温暖。
他叫朱天鑫,今年74岁,她叫季美莲,今年68岁。结婚48年,恩爱有加。他常眯着眼睛对满头银丝的她说,没娶错老婆,眼中的深情一如当年面对有着一头瀑布般浓密长发的她。她听后,笑得像个孩子,眼前已满脸皱纹、胡须花白的老伴在她眼里一如当年英俊高大。
“闪婚”闪出幸福生活
朱天鑫和季美莲绝对称得上“闪婚”,认识半个月就领了结婚证。
年轻时的朱天鑫英俊挺拔,无奈在新疆上班,且家庭成分不好,26岁还没找到对象。所以,26岁的朱天鑫春节回家探亲,妈妈就四处托媒人给他找对象。
有媒人介绍了邻村20岁的姑娘季美莲。美莲身在穷苦人家,一心想走出家门到外面闯荡。得知朱天鑫在新疆上班,正随了她的心意。季家父母见小伙子品相端正,也没反对。媒人悄悄问美莲:“你看,这小伙行不行?”季美莲羞涩地点点头。朱天鑫悄悄打量了几眼拖着一头浓密长发的姑娘,也暗生欢喜。第二天,朱天鑫在口袋里装了满满一口袋新疆葡萄干,约美莲上戏院看戏。看戏途中,朱天鑫抓一把葡萄干递给姑娘,这葡萄干一直甜到姑娘心里。
转眼,春节过完,朱天鑫要回新疆上班,两家决定把这门婚事办了。朱天鑫给单位打了电话,让单位寄回相关材料,两人就赶到民政局办了结婚登记手续。就这样,从相识到结婚,还不到半个月。
季美莲刚进婆家,丈夫就要回新疆工作。在那物质匮乏的20世纪60年代,她没法跟随老公一起去新疆。从此,夫妻俩开始两年的分居生活。
这两年里,季美莲和公公婆婆大伯妯娌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白天外出劳动,晚上张罗一家人吃喝。小夫妻俩也会通信,但一封信从义乌到新疆要走10多天。信里,没有缠绵的相思之语,报得最多的是家人身体健康平安。两年里,季美莲和一大家子人相处和睦,日子艰辛却温馨。
年近七旬的季美莲回忆说,那段日子,虽然丈夫不在家,她待公婆如亲生父母,他们也待她如女儿。1993年,夫妻俩退休从新疆回到义乌生活。那时,季美莲的母亲中风在床,生活没法自理,朱天鑫主动为岳母找了保姆,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并叮嘱妻子多陪陪老人。“她的家人也就是我的家人。”朱天鑫总是这么说。
【婚姻保鲜秘籍】
爱TA就要爱TA的家人
朱天鑫说,现在的年轻媳妇容易和公婆产生矛盾。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聪明的媳妇要懂得,爱老公就要对他的家人好,不要在老公面前说长辈的不是。同样,丈夫也要多体贴妻子的父母。毕竟,是父母养育了我们。加倍对对方的家人好,就是对对方最大的爱。跟对方父母去争夺爱,是最不明智的选择。
爱TA就跟TA共担风雨
原本一心想到外面闯荡的季美莲,到新疆后,有些不知所措。在这偏远的地方,吃的都是面食,丈夫单位一年只发放5斤大米。空气中掺杂着浓重的羊腥味,闻得她想吐。远离他乡,除了丈夫,举目无亲,连普通话也不太会说,季美莲欲哭无泪。
朱天鑫看出了妻子的不适应,安慰她别担心,把5斤大米全都留给妻子,给她找工作,教她说普通话。
朱天鑫住房紧张,隔出半间办公室当卧室。季美莲知道丈夫不易,暗暗给自己打气。在新疆,季美莲做过很多工作,挺着大肚子还蹲在地上剪羊毛。
那时,劳动强度大。季美莲常要在周日蒸好一星期的馍馍。每每妻子忙着蒸馍馍,朱天鑫总是在一旁哄孩子。晚上,季美莲要哄孩子入睡,朱天鑫就承担家里的所有家务。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两人会回家聊聊,相互开导,日子艰辛而美好。
爱TA就包容TA
两个人相处,难免有不同意见。生活中,季美莲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每次切完菜,季美莲习惯把菜刀放在砧板边缘。朱天鑫见了,难免唠叨:“万一菜刀掉地上多危险,万一孩子碰到刀刃多可怕。”可朱天鑫提醒了100遍,季美莲还是改不掉。朱天鑫只得每次见到,都把菜刀放到安全的地方。
季美莲虽当过厂里的会计,但家里的柴米油盐支出,全由朱天鑫掌管。每个月的钱怎么花,花到哪里,她也从不过问。
孩子小时,他俩也经常为孩子事闹不同意见。季美莲担心孩子冻着,喜欢多给孩子穿衣服,朱天鑫觉得穿多了,反而容易出汗导致感冒。每年冬天,两人都要为此争执,但每次都是朱天鑫妥协。
朱天鑫是个急性子,想到的事就想马上办成,碰到个妻子却是“慢羊羊”。心急的时候,急性子难免要发脾气,“慢羊羊”见状,一声不吭,或索性走开,这样“急性子”有火也没处发。
【记者感悟】
换下飘逸的婚纱,生活都是由柴米油盐组成。牙齿还有咬着舌头的时候,婚姻中磕碰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吵架后,不要耿耿于怀,多想想对方的好,多包容对方。
不要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对方,多为对方着想,多疼爱对方。
浙中新报 记者 金晓英/文 杨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