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5日讯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浙江精神,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当下,该如何把脉这个社会的道德状况?今后,我们应怎样开展公民道德建设?为解答网民和读者的疑虑,记者特别邀请3位代表、委员共同探讨这些话题。
参与嘉宾:
省人大代表、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村民、海上救助船船长郭文标
省人大代表、诸暨中学校长潘国权
省政协委员、浙江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郑祥福
网友“江南的雨”:2011年各种道德事件频繁冲击人们的视线,引发诸多议论,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目前的公民道德情况?
郭文标:社会上某些良好品德确实在慢慢退化。就拿我海上救助的这三十年来说吧,以前我从海上救人回来,当事人或者家属总会含泪感谢一番,家在本地的甚至还会登门道谢;但是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情况不一样了,一些被救者甚至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就自顾自走了。
2010年5月,我抱病下水救助,因为没有找到出事船的船长,还被家属暴打了一顿,让我有些心寒。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好人多吧,在我被打住院的一个星期里,大概有一两千人自发赶到医院来看我,让我十分感动。
潘国权:审视现在的公民道德情况,我觉得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准确实在滑坡,但并没有达到所谓道德沦丧的境地,如果及时抓一下,应该会好一些。而有些网民之所以会有很悲观的看法,媒体可能需要自省。比如“小悦悦事件”,我并不觉得那些经过的人本性丑恶、道德败坏,或许只是出于怕惹祸上身的心态,而这种“怕”从哪里来?我觉得这和之前媒体不断报道救人反遭诬陷的事件不无关系,这种新闻看多了,很难不加剧人们“好人没好报”的感受,最后导致不敢出手相救。
网友“Leo”:可能笼统地说公民道德堕落有失公允,但不得不承认,人们的焦虑和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我想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
郑祥福:原因很多,我觉得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诸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像救人需要救助费等情形的出现,就是这类道德观的具体表现。
其次,一个社会的官员是这个社会的道德典范。现在,部分官员违背道德、违犯法律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一些老百姓就会觉得既然官员都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行?
同时,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们这个社会道德失范的重要背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人文精神的提倡略显不足,人的价值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旦一个生命在人们看来不那么重要时,就会出现诸如小悦悦倒地没人去扶,以致会被车子一碾再碾的情形。
郭文标:除了大家分析的几个原因外,我觉得法制的弱化也是造成现在公民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
普通老百姓发生纠纷时,往往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面主持正义,结果发现在人情、利益的影响下,有些执法者不再是公平公正的代言人,有理循法者反而吃亏,那就等于变相鼓励一些人去追求有违道德的做法,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自然好不起来。
网友“灿烂阳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那么当下,公民道德又该如何建设呢?
潘国权:我认为一个公民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取决于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因为它对于个人的道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现在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府和社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真正有效的办法。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仍然以分数为主,对做人的培养强调不够。同时强调安全大于一切,使得不少学校因噎废食,不敢组织春游、祭扫烈士墓等许多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爱国情怀和互助精神的户外集体活动。
郑祥福:是的,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重视把知识学习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应该挖掘那些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具有较普遍意义、人们容易接受的道德传统与习惯,并将它融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同时,在社会宣传教育方面,要利用现代传媒对一些人的道德行为给予正确、适时的评价,扶正社会的行为规范。
最后,公民道德的养成,要靠教育,也靠法制。因为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健康的、成熟的、发展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从法律的强化到法律道德化的过程,所有的法律规定到最后都将变成人人遵守的道德规范。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找到一些履行道德规范的途径,社会的道德水准是可以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