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职教中心周四废品回收活动现场。通讯员 陈云松 严龙 摄
浙江日报宁海2月16日电 今天下午4时25分,俞昊君起身往校园广场走去,手里提着一大袋矿泉水瓶。作为宁海职教中心的56名环保委员之一,这个学机械的高三男孩有着这样的习惯:随手把废报纸、饮料瓶等废品收集起来,堆放到教室角落,每逢周四,带着班上四五位同学一起去广场集中回收。
“高一(1)班,矿泉水瓶35只;一(2)班,果奶瓶45只、废纸3.5公斤……”“今天收获不小啊,有五千多只矿泉水瓶,废纸三百多斤。”傍晚时分,宁海职教中心广场一角几乎成了废品收购站,矿泉水瓶、废纸甚至铁皮屑等,陆续从各班运送过来,唱秤声、报数声、师生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原来,每周四是宁海职教中心的传统废品回收日,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废品回收活动已坚持了整整20年。20年来,该校师生总计回收了约120万个废瓶、10多万公斤废纸,累计收入20多万元,全部纳入学校“寒窗基金”,先后帮扶近千名贫困学生。
灵感来自20年前的一次大扫除。1992年,学校大扫除过后,垃圾堆积得老高,大家发现其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回收。于是,学校发动全校师生,把垃圾进行分类,将有用的卖给废品回收站。一段时间下来,居然收入数千元,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怎么用好这笔钱呢?学校有不少学生来自宁海山区,家庭条件并不宽裕,有些连生活费都没着落。老师们讨论后,一致决定将这些钱用来设立“寒窗基金”,资助贫困学生。
“学校当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竞赛考核,用不同的方式奖励回收多的学生和班级。20年过去了,有的老师退休了,一茬茬的学生毕业了,但这个好传统在学校保留了下来。”分管环保的副校长王必烈说,“周四收集”活动,不仅清洁了校园,帮助了困难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用环保的方式将爱心传递出去。
现在,无论何时走进这所学校,人们都很难见到一片废纸。而在每个教室的角落,都有一个大纸箱或塑料桶,那是班里的定点回收处。学生们每次喝完矿泉水和饮料,总不忘把瓶子丢进纸箱;在寝室楼,学生们也从不乱丢垃圾,而是集中送到负责卫生的大妈那里;每个班都特设环保委员,学校还成立了环境教育管理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拣一片垃圾,献一分爱心”。
高一(14)班胡远垚同学是受到“寒窗基金”资助的特困生,他感受到同学的爱心,学习认真,积极参与废品回收的公益活动。很快,他成了学校的三好生、环保标兵。
许多受到资助的同学都成了环保积极分子,不少还加入学生会的环境部,学习环保知识,并经常向家人、邻居宣传环保。
学生李勇毕业了,因为在校时受到这项活动的熏陶与影响,创业后他坚持绿色环保理念,做起了节能灯产业,把事业做得很大……
“20年了,有近万名师生参加了以环保方式传递爱心活动。我们为这件小事自豪,并将坚持不懈,因为我们的经验就是在于坚持。”王必烈说。
- 走基层: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网络时代”
- (走基层·现场目击)这里为何不闹“用工荒”?
- 丽水:董事长乐当打饭员 在食堂与员工拉家常
- 丽水:董事长乐当打饭员 在食堂与员工拉家常
- 新春走基层 破难促发展 镇海组工干部下基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