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铁勋
为了一项科技成果的验收及介绍会,卫生部部长陈竺、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来到杭州,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这项研究的验收把关,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将惠及全国13亿百姓。
3年前,卫生部携手浙江省政府启动这项研究时,这是科技部和浙江省最大的民生科技项目,3年间,耗资两亿多元,1000多位科技人员为这项研究付出努力,其中至少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
前天下午,“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项目通过验收,昨天上午,这项简称“国家数字卫生”的成果向海内外媒体推介。
如今看病有哪些闹心事
信息技术和医院联姻,旨在破解现存的医疗难题,李兰娟细数如今常见的看病难。
农村看病不便:因为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
大医院被挤爆:因为城市80%的医疗资源又集中在大医院。
看个病检查多:城市居民大多每年体检,但体检报告看完后就塞进抽屉,到医院看病,体检中刚做过的检查又重做一遍,若是转院治疗,两家医院之间的诊疗信息无法共享,从血液常规、血压到验尿、B超,又得重来一遍。
病史难讲清:多数人一辈子要进多次医院,医生若问你,感冒就医过几次,最高发烧到多少摄氏度,这辈子尝试过哪些药物,对哪些药物过敏,你的家族成员里患过哪些大病,试问有几个人能讲清楚?
而这些详细病史对医生的诊断相当有帮助,比如一个长年血压不稳定,且有家族心血管病史的人查出血压偏高,和一个刚做过剧烈运动的人查出血压偏高,其背后的意义大不同。
我该到哪里去看病:去社区医院看病,患者担心医生水平不够,去大医院,人多,诊疗费高,最终医生可能诊断不过是个小毛病。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患者,当地医院的医生可能误判病情严重,千里迢迢赶到大医院,其实没大事;也可能当地的医生没意识到病情的危重,等送至大医院,已回天乏术。
大处方、大检查怎么避免:受经济利益驱使,有的医生动不动让患者做CT、核磁共振等各项昂贵检查,明明病情不重,却建议患者住院治疗,或是动辄开出大处方,全是高档抗生素、天价进口药,而且一开就是十天半个月的药量。
有了数字卫生系统今后我们将怎样看病和保健?
所有健康信息入数据库
在医生眼中,一个人的一辈子被划分为10个生命健康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当一个生命尚在胎动时,妈妈带着他(她)每次测试的体重、拍摄的B超图片,已经被医院记录,待他(她)出生后,将拿到一张陪伴他(她)一生的健康信息卡,此时,信息卡中已有了他(她)的胎儿信息。
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他(她)每一次到药店的购药记录,每一次到医院测量的体温数据、血液数据、尿液数据,每一次接种的疫苗,每一次献血的经历,每一次手术过程的记录,每一次向医生倾诉的病情,都会被这张健康信息卡记录。
在健康信息卡的背后,是一个存储每个国人信息的巨大数据库,卡片一刷,就能在全国每个联网的医院,从数据库中读取健康信息。这是种一目了然的呈现:比如一个人的体重,从胎儿时期的1公斤,到读小学时的30公斤,到青年时的60公斤,到中年发福后的85公斤,到老年手术后的70公斤,在屏幕上是一条体重曲线。
(在浙江22个示范县、市、区,九成以上民众已拥有信息共享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总数达1200多万份。)
我的隐私会被窃取吗?
想看到我(虚拟)的健康信息,其难度不亚于从我的银行卡里取钱。你需要手持我的健康信息卡,置于读卡器之上,还要我提供的身份证号码,并输入密码。只有当我寻求医生帮助时,经我同意后,医生才可看到这些资料。
医疗研究机构、传染病防控机构也能从数据库中调取健康信息,不过,当这些信息用于研究或公众利益,我的姓名等个人信息会被系统隐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