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人的注目下,在鲜花的陪伴下,安息盒缓缓沉入大海。
昨天上午8:50,中国渔政33016船缓缓驶离温州市区安澜码头。在20多位亲属的陪护下,15位逝者魂归碧海。
中午11:50,海葬船来到洞头海岸线6海里以外的海域。这里水深20米以上,海水清澈碧绿。
82岁的王奶奶含着泪,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取出装有亲人骨灰的安息盒。
安息盒用一根线拉着,上面骨灰,下面海沙。盒子是用纸做的,进水以后,将在10小时内降解。
10分钟后,伴着花瓣,装着15位逝者的安息盒全部投入了大海。
温州殡葬管理处主任周勇说,这是温州首次组织“联合海葬”。在半个月的电话报名期内,他们共接到了咨询电话200多个。今后温州每年将举行一次联合海葬,全年受理申请,并在每年的3-4月份择日出海。
海葬故事
叔叔写得一手好字
程瑞云,2001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生前是温州人民印刷厂工人。老先生没有结婚生子,和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临终前,他特意写了遗嘱,让家人把他的骨灰撒在海里。昨天,老先生的侄子送了他最后一程。“叔叔活到80岁,平时独来独往,生活自理,很少跟我们晚辈说什么,但这个遗嘱他很看重。”
老先生去世后,晚辈们想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可租不到船,船家觉得不吉利。“我们年年去问,都说没有。”由于温州官方一直没有组织海葬,老先生的骨灰在殡仪馆一寄存就是10年。
老先生为什么要海葬,侄子也不知道。侄子说,“叔叔是个文化人,生前写得一手好字。”
不想后人牵挂
昨天,80岁的陈秀凤老太太是为5位已逝的亲人送行的。在海上颠簸了4个小时,老太太捧着鲜花,硬是挺过来了。
爸妈、哥哥嫂嫂、弟弟都去世几十年了,“以前穷,哥哥生病没钱治,24岁就走了。爸妈文革的时候也去世了。”老太太说,现在只剩下她孤单一个人。现在晚辈都搬到了温州市中心,老太太住在福利院。以前没有火化,5位亲人都土葬在山上。每年清明上坟,晚辈们忙,老太太总是提醒大家记得去上坟。
“这对晚辈也是个负累。前些天看到报纸上说有海葬,我就想,把这些过世的亲人都迁出来海葬吧,省得后人牵挂。”
父辈抗战时南迁到温州的
胡先生的爷爷奶奶去世也有40多年了,原本安葬在公墓里。父亲临终前吩咐他说,以后一定要把爷爷奶奶的骨灰海葬了。等他和妻子百年后,也得海葬。
这次胡先生送葬的是爷爷奶奶的骨灰,胡先生说,他们的老家在苏北,抗战的时候学校南迁,还在读书的父亲跟着来到了温州。毕业后,一直在温州市区的机关里工作。
“我爸说,他死后要把他的骨灰分别撒在京杭大运河、黄浦江、瓯江里,这些都是他生活过的地方。后来怕我们麻烦,又说撒在海里就可以了。”
此次海葬费用政府埋单
温州此次海葬费用由政府埋单。目前温州一般公墓价格在5000元左右,面积大的高至七八万元。
在国外和国内一些大城市,海葬已然成为一种流行的殡葬方法。据日本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378名古稀老人当中,有4成的人表示愿意在去世后将自己的骨灰撒入大海。1991年,上海首次举行骨灰撒海活动,至今海葬骨灰达21196盒,节约丧葬用地约100亩。
海葬也是非常生态的。人体火化的温度是800-1200℃,如此高温下有害病菌根本无法存活,包括传染性极强的肝炎病毒、结核病菌等。海葬,又是将骨灰沉入距海岸线6海里外,这里水深20米以上,沉入后会立即降解,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危害。
针对“入土为安”的说法,其实逝者的骨灰撒到海里并不会随水漂流,而是会迅速下沉,没入海底的沙石中,在不占用后人有限土地资源的同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然,但凡有水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家人祭扫和凭吊的场所。出于一些逝者家属的祭拜需求,温州还会推出网上灵堂、公祭等方式来满足。
都市快报 驻温州记者 甘凌峰 官平
- 温州昨举行联合海葬 碧海青天寄亲情
- 温州市首次联合海葬举行 15位逝者魂归碧海
- 联合海葬3月30日举行 15位逝者骨灰将抛撒大海
- 今年联合海葬活动报名截止 15位逝者将魂归大海
- 嘉兴36户家庭送逝者"入海为安" 海葬在长兴岛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