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质疑青岛大规模种树到底合不合理,27岁的潘琦成了当地的小名人。对种树的事儿,潘琦不是第一个发声的青岛市民。据报道,今年3月1日,青岛政府启动了耗资40亿元的“增绿行动”,要将这海滨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个月便种下了180万棵树。很多百姓抱怨这面子工程劳民伤财。
作为政府主导的“增绿行动”,既然是公共工程,又涉及公共财政的支付,接受市民质疑理所应当。质疑政府种树看上去“大逆不道”,其实是正当的也应该是常态的公民监督行为。
对于行政公权力的监督,无非就是以法律制度为依托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在某种意义上说,外部监督即公共监督的效力会更大。温家宝总理三番五次强调,“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其要义就是倡导接受公共监督的权力伦理。因此,对于市民的质疑,政府部门应该虚心接受然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而,有关方面的态度却令人失望: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潘琦一腔热情提出质疑,但到了真正付诸行动,她才发现“自己成了被抛来抛去的大皮球”——市长热线、市建委、园林局……皮球从这个部门踢到那个部门,转来转去,得到的答案不是“不知道”就是“不能乱说”,亦或者是充满警惕的“你想要干什么?”。这种推诿扯皮的拉锯战,除了反衬出公民意识的坚韧之外,还反衬出有关部门的拒绝和排斥。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表现在行政体制上,就是从一个“全能政府”转型为一个“有限政府”,由“人治”转型为“法治”。然而,行政管理体制转型却严重滞后于公共管理体制转型的进程——政府的自我监督机制原地踏步,政府内部监督仍然局限于部门内监督或部门之间的监督。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这种内部监督因为监督职能不明晰,过于泛化,常常流于形式,远远满足不了服务型政府的需求。而与内部监督相比,最近几年的公共监督力量虽然逐步兴盛起来,但在很多地方遭遇重重阻力,个别政府部门仍然不习惯、不喜欢接受公共监督。这种现象及其背后的落后的权力伦理是现实存在的。
- 市民在“乐购”购物遭抢 受害人质疑商场“不作为”
- 温州闹市一大型违章十年不倒 网友质疑政府公信力
- 温州市民质疑:花30万买车 车行发票只开28.18万
- 质疑“天价月嫂”, 请收起你的优越感
- 杭州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3天 人大代表质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