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5月7日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产业结构性矛盾与产业层次比较低是长期困扰浙江的问题。新时期的浙江战略重点,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
科技是推进实体经济
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
国际经验表明,实体经济较好的国家或地区,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较强。借鉴国际发展经验,2007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首次把自主创新作为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2008年,省政府又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放在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首位,更加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地位。我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和举措,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但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经济上行的压力越来越大,实体经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不能以原有的思路破解困局,走出困局,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必须依靠科技。
“两低”现象表明依靠科技发展实体经济有巨大潜力。比较低的产业层次与低附加值是长期困扰浙江实体经济的问题。我省传统制造业比重和传统服务业比重均占70%左右。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或地区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低附加值产业或低端产业的一般特征,是产业集中度比较低,企业众多、竞争激烈。浙江是低附加值产业或低端产业集聚度较高的省份,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数据表明,当前的实体经济问题其实质是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总体反映,这种矛盾不会以投资规模或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改变。而实现传统产业改变并提升的唯一要素是科技,这也是浙江发展的潜力所在。
“两产”滞后表明拓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广阔的空间。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凸现了浙江结构性矛盾。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慢于广东、江苏等发达省份,占工业产值、增加值比重提升缓慢,缺乏上规模、大体量的龙头骨干企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虽然增速较快,但与广东相比差距非常显著,其差距既体现在传统服务业上,也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上。我们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实体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例的跃升,经济大省才能转变为经济强省。
“两高”限制要求依靠科技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资源的高消耗和排放的高标准双重制约了浙江的可持续发展。在资源消耗方面,浙江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较高,企业面临不断上升的价格压力。企业原材料等购进价格平均上涨12%,而同期浙江企业出厂价平均上涨约5%,远远低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极大地压缩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空间,走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不依靠科技,将无路可走。
“两低”制约改变需要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科技投入强度和高素质人才数量偏低是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我省无论是全社会科技投入还是财政科技投入,都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我省的科技投入和人才状况与其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和科技强省建设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要改变“两低”对实体经济创新能力的制约,需要进一步改善集聚创新资源的大环境。
“两力”提升需要持续拓展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是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难点。企业既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也是产业结构自我调整的主体。我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总体上创新能力不强,同时也缺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我省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块状经济中,从产业分布看,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设备、交通设备、金属制品、电子、皮革、工艺品等传统产业部门。这类产业,总体上不属创新型的块状经济,大多数产业集群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产业低端发展路线。
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
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近十年来,我省实体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得益于我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但实体经济要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正确引导,核心在于广大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转型升级的要求,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把实体经济的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来。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是支撑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和源泉。事实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只有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科技创新才有着力点和落脚点。国际金融危机及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浙江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表明,凡是坚持不断科技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抗风险能力都较强,发展势头较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受危机影响最大,经济数据下滑明显。从全省各地来看,凡是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科技发展的县市,转型升级的步伐就较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就较好。浙江实体经济的发展已不能延续粗放型、高污染、高投入、高模仿的发展路子,必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
坚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实质是要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从研发到产业化到实现价值的全过程。只有确立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实现创新的目的。这是因为企业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具备将科技转化为商品的动力和实力。历史经验表明,正是由于大批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把知识、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才不断推动产业的变革与社会进步。从浙江实践来看,凡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学研结合做得好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就较强,就能较好地实现产业化和经济社会的较快较好发展。
坚持走开放引进和集聚资源的发展路子。加强科技的对外开放,是推动我省科技发展的重要捷径。一要以合作研发弥补科技资源不足。浙江从科技资源自身不足的现实出发,要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引进力度。二要以并购获取实现技术跨越。浙江拥有丰富的民间资本和极具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家,但缺少技术及产品的持续创新能力,因此通过并购方式获取技术,特别是海外技术资源,这是一个重要选择。通过并购既能大大缩小浙江在某些领域与全球的技术差距,又能提升浙江产品的市场份额。三要组织产学研合作。围绕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活力、转化创新成果,进一步推进科技城、孵化器、中试及创意基地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扶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科技平台,组建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品。
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创新要素。体制机制改革是激活创新要素、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动力。创新体制机制,主要是减少对非自主创新的过强激励,包括对出口补贴、基础建设、外资引进等过度激励。要改善总激励环境或方向,制订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刺激计划,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要通过能耗排放限制法则和以环境资源的限制,剥夺区域发展的权利等形式,实现产业导向,在改造提升中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在培育扶持中推进经济结构低碳化。要制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体系,定期考核,引导并激发地方政府走创新发展之路。
【作者为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
- 嘉兴今日温度再创新高 今夜至明天有雨水来
- 绍兴:“铁腕治水”还江南水乡清澈(视频)
- 湖州打造南太湖生态新城 让水美岸更美(视频)
- 嘉兴:智力和资本"无缝对接" 助推经济走上快速道
- 杭州市公安局创新社会管理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