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型升级中,绍兴市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图为亚洲最大的铝轮生产基地——万丰奥特铝轮生产现场。
浙江日报讯 刚刚过去的五年,对于绍兴市来说,是很不寻常的五年,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五年。
五年间,特别是肇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其后出现的欧债危机,使绍兴经济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不期而至的“阵痛”,绍兴市各级各部门、企业经营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主动出击,积极应对,在最短的时间内,不但成功化解各种危机,成功实现了“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的目标,进而还化“危”为“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被一些媒体称为“绍兴样本”。
A “危机来袭”:
引发绍兴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风暴顷刻之间横扫全球各地。以前风平浪静、平稳前行的绍兴,突然间成了“风暴眼”、“重灾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多家龙头企业接二连三出现了危机。绍兴的银行贷款不良率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骤然上升为全省最高水平,20多家入驻绍兴的银行普遍告急,金融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危机面前,绍兴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反思:同样的危机,同样的风暴,为何对绍兴的影响特别大?冲击特别严重?为什么会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第一波受袭者,甚至成为危机中的一个“风暴眼”?
反思之一:传统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绍兴,堪称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共同繁荣的典型。绍兴以全省百分之八、全国万分之八的面积,创造了全省十分之一、全国千分之七的生产总值。绍兴在资源、能源、区位等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级市之一,五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并形成了纺织、领带、袜业等几十个块状经济。其中,纺织产业更是绍兴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对绍兴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0%。
也因此,绍兴成了全国闻名的纺织大市,“中国轻纺城”则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由其发布的“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已经成为世界纺织业发展的风向标;嵊州市年产领带3亿条,占全国的80%、世界的40%;诸暨大唐年产袜子120多亿双,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对绍兴而言,纺织业为经济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不可磨灭。然而,突然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也是纺织业。这给绍兴以传统纺织业为主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出了严峻挑战。绍兴人不得不开始反思:现有的产业结构是否再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究竟构建怎样一种科学的产业体系,才能提高对风浪的抗御能力?
反思之二: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必须改变
绍兴卷入金融危机的“风暴眼”,有外因,也有内因。论外因,一是绍兴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高,外贸依存度高;二是如前所述,绍兴产业以纺织为主,面料生产与石油产品靠得近,国际油价出现大幅波动,造成PTA、纺丝、纤维产品等原料价格暴跌,企业出现巨额亏空。
从内因看,产业层次较低,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绍兴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停留在粗放、低质、低层次的水平上,一直引以为豪的许多传统产业,其实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润的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抗危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时势逼迫绍兴进行这样的思考:政府如何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企业家如何提高管理与控制风险的能力?等等。
反思之三:偏离实体的倾向需要及时纠正
发展实体经济,曾是绍兴企业家的强项。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人靠踏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办实体、兴产业,闯码头、拓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用大量的资金去炒期货、炒房、炒黄金、炒古玩等等。当金融危机来袭,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套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绍兴陷入困境的几家企业,大多是因为偏离实体经济、盲目扩张,造成资金链断裂。惨痛的教训不得不让人反思: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坚守什么?
B “绍兴突围”: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
被众多媒体称为“绍兴突围”的危机应对举措,其实是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和企业协力参与的一场“保卫战”。这次“突围”,不但成功化解了濒危企业的现实困境,更在这场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的风潮中,没有出现“倒闭”、“跑路”等情况。
(一)当市场之手失灵时,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
2008年9月,当金融危机波及绍兴,一些企业出现问题时,绍兴市委、市政府临危不乱,主动出击,上下联动,迅速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拯救行动。
“华联三鑫”的危机发生后,浙江远东化纤集团、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注资9亿、6亿元,对“华联三鑫”进行了重组。当年11月初,“华联三鑫”以“远东石化”的新身份,第一条生产线恢复生产,至第二年5月,三条生产线全部开工运行,一切进入了正常轨道。
“政府政策扶持一点,担保企业担当一点,债权银行让利一点,社会个人承担一点”,是这次解困行动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条成功经验。短短两个月中,绍兴先后有15家危机企业获得了政府主导的各种拯救。值得一提的是,各级银行也加入到了救援队伍中。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大行动,也让绍兴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政府该不该救市,该怎样去救市”更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一直以来,政府应不应该介入市场、干预市场,始终困扰着许多人。正是因为政府介入的敏感性,使得政府大多采取“不介入”、“少介入”的办法。不介入、少介入,固然是对市场经济的尊重,是对市场规律的认可,也是一个现代政府应有的姿态。但市场这一双无形的手,也并非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像此次危机,当同时发生在一个地区一批巨型企业身上时,政府如果再不介入,再不作为,或者稍有犹豫,必将影响当地经济、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大局。
绍兴市委、市政府及时采取了果断介入、果断调控的非常手段。他们只认定一点,在情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政府必须主动挑起担子,必须主动介入,只有保住第一张“骨牌”不倒下,才能保证绍兴不致陷入情势更为不堪的“多米诺”困境。
实践证明,一旦市场之手失灵时,政府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绍兴突围”之所以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一个“样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在于此。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成功“突围”之后,绍兴市清醒地认识到,绍兴经济再也不能完全倚重现有的传统产业,应该更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更积极的姿态,大力发展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占用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市场前景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合绍兴目前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现状,绍兴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要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制定更大力度的政策措施,把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近年来绍兴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扶持、要素支撑、项目生成、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力度都很大,各县(市、区)、开发区也各自确定了1至2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全市5年内投入100亿的财政扶持资金,大大激发了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
绍兴还确立了“构筑大平台、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发展大物流、促进大发展”的全新理念,充分利用绍兴经济开发区、袍江工业区这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多个省级开发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010年,绍兴以大手笔启动滨海新城大平台的建设,向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迈进。
持续四年积极推进转型升级,绍兴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2011年,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产值1861.6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3.6%;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65亿元,同比增长44.8%,已经占到工业投资总量的35.6%。目前,绍兴已有6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从事或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五分之一左右。
(三)“三年建设计划”:为经济企稳回升“输血”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扩大投资的决策部署,从2009年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及时启动实施了重大项目和工业投资“三年建设计划”,为经济的企稳回升输入新鲜“血液”。
事实证明,这个“三年建设计划”的实施是卓有成效的。至2011年底,全市实现重大项目投资1292亿元、工业投资1110.5亿元,超额完成“三年两千亿”的目标任务,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年建设计划”,可圈可点之处很多。一是重抓基础建设,城市功能明显提升。三年中,绍兴市累计投入资金473亿元。其中,滨海热电、绍诸高速公路、曹娥江引水工程等项目竣工投运,嘉绍大桥、杭甬客专绍兴段、杭长客专诸暨段、钦寸水库等项目全面推进,电力、铁路、公路等建设同步推进,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使绍兴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二是重抓民生投入,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全市三年累计完成投资53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能力。三是重抓服务业投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这几年绍兴市加快引进和实施了一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迪荡世茂广场、袍江中国汽车城、柯桥万达广场等项目相继建成开业,全面提升了绍兴的商贸业态。“三年建设计划”的实施,为绍兴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在较快增长中转型升级、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从今年开始,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三年建设计划”。“新三年建设计划”,将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包括重大工业、服务业类项目)、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民生和谐四大工程,力争在2012—2014年三年内,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绍兴突围”的另一个标本意义在于,它最终成了绍兴反思经济发展方式、实践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现实课堂。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反思,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危机之后绍兴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的一个工作重心。
深化“亩产论英雄”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危机化解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这个后来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倒逼机制”的“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诞生于金融危机之后的2008年,主要针对新上马的工业项目,以及已有的各类企业。
该体系一改过去单纯以“产值论英雄”的评价模式,而是以“亩均”为标尺,逐步在全市构建起涵盖用电、占地、排污等在内的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通过建立“亩产论英雄”的导向、约束、评判等机制,倒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这个评价体系首先在绍兴市区中推开,2011年7月公布了第一批“亩产”榜单,2012年2月再次对1850家绍兴市区规模以上企业的综合效益进行排序,并在媒体上公布。
由于“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了用地、用电、税收等经济杠杆,充分利用政府的调控职能,既科学规范,又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一推出,即受到全市企业的高度重视,纷纷对照标准,自觉进行转型升级。
一招接着一招,一连串的动作,纺织产业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新兴产业同样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绍兴突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在,绍兴经济在严峻的形势下,率先实现了企稳回升,并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近三年,全市GDP增长基本稳定在10%左右。
C “绍兴样本”:在突围中坚持科学发展的几点启示
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繁重,要求很高,既是市场行为又是政府行为。政府应以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从“绍兴危机”到“绍兴突围”,再到“绍兴样本”,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启示一:着力政策创新,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近年来,绍兴市根据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与绍兴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在改革创新中抢抓机遇、赢得主动,着力政策创新,完善发展思路,从而激发了企业创业创新的活力。
政策是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政府以“无为而治”的策略,为生产力的解放和自发性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绍兴重新审视、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方面出台各种政策,强化政策引导,明白无误地告诉企业,我们所要的转型升级,应该往哪里转,向哪里升,让企业转有方向,升有目标;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支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绍兴市设立了每年20亿元、5年共100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明确新增工业用地主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还专门出台银行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全年增速应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余额占比应高于上年。绍兴银行还专门设立了新兴产业支行。绍兴还通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拟上市企业库等,推动产业与金融对接。
此外,绍兴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以政策调控等手段,引导和促进企业与产业转型升级;对产能过剩、经营粗放的企业采取“腾笼换鸟”等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启示二:着力制度创新,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绍兴市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来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特别是以“亩产论英雄”为核心的企业综合经济考评制度,对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
企业还是原来的企业,只是衡量企业发展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就像学生考试一样,试卷增加了内容,考题分值作了调整,考试的结果自然会有所不同。在“亩产论英雄”的理念下,政府部门结合企业用电、用地和排污等指标一并考核。这个创新,折射出政府发展理念之变。在过去粗放经营时代,衡量企业效益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产值、利税,只要能赚钱就是好企业。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往往容易“前排就座”,而节约集约发展的企业常常座次靠后。这种“一俊遮百丑”的考核,结果只能带来更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最终受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
绍兴市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始终秉承这样一个理念:发展是硬道理,但盲目发展,甚至是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无疑是有悖发展规律、不可持续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集约发展、长远发展之心,就会自觉摒弃“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于民,给人民群众带来更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启示三:着力科技创新,增强科学发展新动力
绍兴之所以能成功突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他们通过营造创新氛围、实施创新工程、强化人才支撑、开展校企对接等举措,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创新强业意识,以科技支撑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从“制造型”向“创造型”转变,从“创业型”向“创新型”提升。
平台建设是创新发展的良好推手。绍兴市大力扶持成立浙江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纺院江南分院和绍兴县纺织科创中心等技术研究机构,支持和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产学研合作与交流这一传统,近年来得到了发扬光大,企业与大院名校,开展了多层面、多形式的科技对接活动。仅2011年,全市就有472家企业与74家高校院所的299名专家进行合作对接。
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有力保证。绍兴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建立人才公寓,设立人才基金,以各种形式引进或培养人才。确立“330海外英才计划”,针对海外及高层次人才出台专门服务制度。就像2011中国绍兴“名士之乡”人才峰会,吸引了全球13个国家的22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与绍兴企业展开对接,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启示四:着力服务创新,强化转型升级新保障
政府就是服务。政府部门就是“要做单个企业做不了的事”。在绍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
大力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是单个企业做不了、而政府大有可为的事。对于包括纺织业在内的传统产业,政府专门搭建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服务。为服务新兴产业,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每个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均须拥有省级以上公共创新平台,形成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支撑体系。
绍兴市还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抓手,全面优化发展软环境,再造绍兴发展新优势。在率先进行了四轮审批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推进新一轮审改,进一步简政放权,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权力、审批人员“三集中”改革;同时,对产业类投资项目,100%进行回访督查,切实解决一批行风效能问题。
从“绍兴突围”到“绍兴样本”,既彰显了绍兴市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的准确把握,又彰显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胆识与智慧,为绍兴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绍兴7月1日起燃气管道免收初装费 用户质疑能否退款
- 绍兴股权投资位居全省第三 高端金融投资类人才稀缺
- 假币犯罪团伙向宁波、绍兴贩卖假币140余万元
- 绍兴一村庄百人身上现奇痒无比的红斑 粘蝇纸抓真凶
- 绍兴一男子倒卧路边像狗一样叫 自称4年前被狗咬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