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31日讯
关键词搜索:碳汇林
2010年10月,临安市成为全国首个碳汇林业试验区
2010年10月,张良华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林业碳汇证,全国首批获得“林业碳汇证”的农户之一。
打开张良华的碳汇证,证上盖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印章,核算的“初始碳储量”为420.27吨。
张良华拥有使用权的这片“碳汇林”,总计300余亩,位于临安青山湖街道研口村。
相比普通的森林,这些专门用于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碳汇林”,经过建设、计量、监测核算等一系列运作后,它们吸收二氧化碳的本领,还能拿到市场上去卖钱。
[故事一]
300亩竹林一年可吸碳420吨
上周,记者来到张良华承包的这片毛竹林。竹子已经长得有一人多高,郁郁葱葱,长势良好。
自从领到林业碳汇证后,张良华对这片碳汇林,丝毫不敢怠慢。从2010年起,每年5月和10月,他都会请一批工人,修剪毛竹碳汇林内的杂草。
“毛竹已经种下去4年了,仅人工工资就投入了几十万元。”满头白发的张良华望着眼前那片“碳汇林”说:“随着工人工资的涨价,他在碳汇林上的开销越来越大。前些天,张良华请了10多名工人,又在碳汇林内劈掉杂草,还新种下约1.2万棵毛竹,一次就花掉数十万元。
所幸,张良华营造山林,获得了当地部门的大力支持,银行一次性就贷给他数百万元的资金。
虽然花费大,负担不小,碳汇林的碳汇量至今还没有交易掉,但张良华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
“种了这么多毛竹,即使暂时无法交易,但我们这里的环境却实实在在地变好了,有了生态效益,就不愁带不来经济效益。”
每天清晨,临安研口村村民张良华都会倒背着手,到家门口的毛竹林走走看看。毛竹长势怎么样了,有没有被杂草吸走养分?
同样,天目山镇严家村村民袁为人也和张良华一样,每天围着漫山遍野的毛竹林转悠,忙着锄草施肥。
他们种的毛竹林都有同一个名字——碳汇林,一种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的“特殊森林”。
2010年10月,临安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个碳汇林业试验区。在我省风生水起的”碳汇林业”,让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期盼和信心。
[故事二]记者手记
一吨碳汇指标卖出了18元
临安天目山镇严家山700多亩毛竹林,是迄今为止唯一碳汇交易成功的浙江林业碳汇项目。
2011年11月1日,在义乌举办的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启动仪式上,严家山的700多亩毛竹林碳汇林,以每吨约18元的价格,出让了其中约1万吨林业碳汇信用指标。
而这700多亩碳汇林的“管家”就是袁为人,在他眼中,碳汇林的未来既美好又充满挑战。
41岁的袁为人,精明能干,长期以种竹、养鱼为生。一根小竹子,他瞄一瞄眼,就能看出它有没有长大、长高的潜力。
2008年,袁为人投资数百万元,在天目山镇严家村的700多亩光秃秃的荒山上,种上了15万支毛竹。
每天早上天一亮,袁为人就带上锄头从家里出发,步行10多分钟后,去照料这片一手培育出来的毛竹林。日复一日,他和妻子吴小芳,用锄头拔草,拔出来的草用作毛竹的肥料。
700多亩毛竹,都要靠这种古老的方法锄草施肥,光凭夫妇俩肯定忙不过来。每年8月毛竹生长的关键时期,夫妻俩都要请几十名小工帮忙。
植树造林前期成本很高,为了贴补开销,袁为人在其中的500多亩毛竹下,种起了西瓜和花生。
虽然造竹林的资金,目前仍是投入远远大于产出。但时至今日,袁为人依然坚信碳汇林前途无量。
林业专家曾经帮袁为人测算过,除去固碳的生态效益不算,这片700多亩毛竹林的经济效益,20年后预计就能带来480万的收益。
低碳生活从身边做起
地球变暖,正悄悄改变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过去近30年,我省沿海的海平面,正以每年2.4毫米的平均速度不断“抬升”。海平面上升会降低城市抗洪能力;气候变化也已经对我省水资源产生了较大影响。“江南水乡”嘉兴等地,先后出现了“水乡亦愁水”的问题……
如何解决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
植树造林,增加地球表面的植被覆盖,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节能减排措施,将在固碳制氧、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方面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值得欣喜的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浙江省,已深深意识了森林抵御气候变暖的重要作用,正积极探索建设碳汇林,走在了全国前列。
作为全国首批“碳汇人”,张良华和袁为人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倾其所与,投入到碳汇林事业中,他们的举动值得尊敬,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了绿色低碳的重要性。
而作为我们每一普通人,不可能像张良华和袁为人那样,去种一大片碳汇林,以碳汇林为终身事业。但我们依然有很多能做的事:一个星期能不能少开一天车,家里少点一盏灯,少用一个一次性杯子,在家里多种一盆绿色植物……
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低碳生活,要先从身边做起。
-记者手记
新闻助读 我省2万亩“碳汇林”扎根荒山 碳汇林普通意义上来说就是碳汇林场。因为森林具有碳汇功能,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泛称为碳汇林业。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座巨大的碳蓄积库,拥有储蓄大于大气中碳蓄积两倍的能力。 早在2008年,温州就申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碳基金专项的地级城市。 在宁波市鄞州区,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基金专项——浙江碳汇基金鄞州专项。目前,鄞州专项已筹集7599万元的资金,吸引了500多家企业参与捐资,捐款50万元以上的企业77家,还有1万多名民间人士参与捐款。有了资金后,鄞州锁定了80万亩的平原绿化空间,将专项资金用于交通干线两侧绿化、主要河道两岸绿化等林业碳汇项目。 2010年10月,临安市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碳汇林业试验区。 记者从浙江省林业厅获悉,从2008年起,临安、宁波、温州等地,利用一座座荒山荒地,至今已种植了总计2万多亩的“碳汇林”。 2011年11月1日,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批准同意,我省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先行开展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工作,并在义乌市召开的试点启动仪式上,阿里巴巴、歌山建设等10家企业成功进行了全国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指标交易,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浙江作为试点省,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建设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碳汇交易属于一个新生的事物,仍有一些方面需要完善。 省林业厅碳汇办周子贵认为,尽管碳汇林建设、碳汇交易仍存在种种不完善之处,但林业碳汇发展的前景依然光明。因为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随着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的安全和发展,建设碳汇林的生态效益,已远远重于经济效益。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