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着孩子聚集在村口,共说“下山脱贫好”。
浙江日报武义6月6日电
今天上午,在武义县九龙山村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观看党代会开幕式的党员群众。大家一边听赵洪祝同志作报告,一边联系本村实际,边看边议。
收看完党代会开幕式直播后,老支书邓寿明依然心潮难以平静,一定要拉着我们到山上去看看过去的九龙山村,实地感受九龙山村的变化,表达他们对党的感恩之情。
老村在海拔1401米的山上,经雨水的洗涤,山林更加青翠。“我们老村漂亮吧?可真的不适宜现代生活呀!”邓寿明说。
就在一个小山坡上,邓寿明找到了自己以前的家——几间泥土房的地基,跟我们回忆起当年的九龙山村。
九龙山村在群山环抱中,村民安居乐业500多年。邓姓、刘姓等先祖,都从福建迁居而来。封建王朝动荡的年代,祖先们相信只有在山窝窝里才能换来后代的昌盛平安。
正如祖先所期待的,九龙山村虽不能飞黄腾达,但也平平安安。“砍砍柴,烧烧饭,砍砍木头烧烧炭”,便是村民全部的生活写照。
“可改革开放后,我们村就被山外的村庄抛到后面去了。人家改革开放后,做生意外出打工,销售农产品,可我们呢,所有的行动都被山路阻隔了。”邓寿明担心的是,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少,光棍越来越多。“姑娘都外嫁了,可外面的姑娘又不愿嫁进来。”1996年搬迁时,全村仅有人口189人,其中光棍就有42个,年人均收入385元。“村里很少看到小孩子。都光棍了,生不出孩子呀。我有个有点文化的亲戚跟我开玩笑,说我们村是‘暂不消失,自取灭亡’。”邓寿明说。
党的下山脱贫政策,让九龙山村焕发勃勃生机。1996年,武义县委、县政府为使8万多居住在高山区、深山区的农民早日摆脱贫困,改变以往修路送粮的做法,采用开发式的扶贫方式,积极引导山民搬迁下山,异地脱贫。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九龙山村也从山沟沟里整体搬迁到离城20分钟车程的平原地带,从此,九龙山村走上飞速发展之路。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现在村民刘昌荣的孩子也5岁了,只要刘昌荣有空,都会开着自己的越野车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村支书田华平的儿子也10岁了,在山路中度过求学生涯的他,也羡慕自己儿子的便捷:“我儿子上学走路15分钟就到了,成绩也比我好。”
70岁的武义扶贫办原主任董春法,也被邓寿明“拖”来老村。当年是老董牵着村民的手,一步步走出了大山。“九龙山的变化真的很大。山里人吃苦肯干的劲头,到了平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新房林立,光棍几乎都娶妻,车子10多辆,人口也恢复到了232人。”老董满是欣慰。
老村庄青山绿水,现在也成了宝地。2009年,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田歌实业承包了老九龙山村2800亩的山林,发展有机农业,村里又多了一项收入。在一个山头,我们巧遇田歌公司经理徐翼龙,他正在探查野猪的行踪。他的有机农业,常被野猪侵扰,他正根据老农传授的经验,寻找对付的办法。
“党代会报告中说,今后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要达到22000元,可是我们去年才8000元。跟自己比,我们是进步了;可跟全省比,我们村还是落后了。”村支书田华平感到压力巨大,他拉着老董和徐经理,希望他们俩能够传经送宝,把九龙山村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