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9日讯
今天,我们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浙江人?什么样的词汇,最能代表当代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赵洪祝在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积极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
今年2月,全省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因为“价值观”这个词太抽象,所以活动领导小组尝试以有形的词汇,培育无形的价值观。最终,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四个词,成为具有浙江特色的价值观表达方式。
近日,记者重访活动领导小组专家,他们回顾了这四个词是如何从众多提议中脱颖而出的。
“现在非常需要形成共同的价值尺度,探讨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其实是探讨浙江人做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在大讨论活动之初如是说。
3月15日,“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向全社会征集词汇,以求能充分体现浙江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浙江人的价值共识加速凝聚。截止5月,全省共征集到建议稿5万多份,推介词23万余条。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原则是,价值观词汇征集首先看中的是词语的内涵,其他方面,则注重两字组、动宾结构,力求用词简练、便于表达、意思清晰、通俗易记、便于传诵。
初步的征集情况显示,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崇文、厚德、守法、明礼等词,都获得较高的认可。
这些词,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族精神,又在时光的磨砺中不断演进,闪现出与浙江精神的一脉相承。
当然,它们都还存在着推敲的空间,比如用“向善”还是“厚德”,就一度激起热议。
“我们征集体现价值观的词汇,不是要自上而下地去确定一种价值体系,所以选出来的词语,不是让老百姓去仰视,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参与评选的专家表示。
要归结出最具浙江特色的价值观词汇,还得由浙江人拍板。
票选向全省铺开,近千万人的选票和11个地市的反馈情况,集中指向四个词——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并最终在当前的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讨论通过。
这四个词,是浙江现代建设的现实需要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四个词,是浙江现代建设的现实需要。
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从现代化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而且是最基本的因素。人的观念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幸福社会,离不开与之匹配的价值观的关照。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体现的是对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汉代思想家王充的实事疾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批判虚妄,体现的就是务实精神;
浙东学派叶适的崇义养利思想,突出义和信,主张在诚实守信的交往中获得利;
黄宗羲等主张经世应务的学术取向,显示出浙江民众的耕学传统,崇尚学习是社会改变生活、实现理想的根本进路;
而从孝女曹娥到中国伦理学建设的奠基人蔡元培,向善的力量一直是浙江巨大的精神力量。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提升。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利益格局和组织形式不断分化,价值冲突日益广泛和复杂;另一方面,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各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竞相纷呈。
站在现代的实践基础上,对传统价值观进行科学合理的传承和超越,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需要独特的社会政治条件,也需要包括道德精神在内的文化道德资源。
追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关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关注社会个体道德修养,明确现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建构与社会发展相应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浙江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这四个词,让我们更加富足
务实,即脚踏实地,科学理性,实事求是。
早在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传习录》中,就有“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的说法,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
改革开放30年来,务实是浙江人致富的重要经验。这一浙江人的优良传统,需要一直保持下去。
守信,即诚实不欺,恪守信用。
信的基本含义是信守诺言,说到做到。而信守诺言包括承诺和践诺两部分。
守信一词,在时光的磨砺中不断演进。传统的信用,是靠道德来支撑的。但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利益的驱使一度对传统信用造成冲击。而今赋予信用的支撑更加完善,既有道德支撑,又有法律支撑,比如合同、契约。
崇学,就是崇尚学习、崇文尚礼,它包涵对文化的推崇,对知识以及文化人的尊重。浙江人一直有好学的传统。
向善是一种善的动机,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道德需要,即愿意做对他人有益的事。人心向善,“向”这个字是关键。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动力。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推崇善的,比如从善如流等等。一个人有了向善的心,才能完善自己的人生;一个社会有了向善的力量,才能成为一个和谐而美好的社会。
浙江一直提倡要追求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而这四个词,恰恰让我们更加富足。
打造当代道德高地的路径图
学者解构,“浙江价值观”四个词的人文底蕴
这些词,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穿行而来,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在先人的锤炼和践行中,它们在当下,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在此,我们请来了董楚平、赵福莲、郑显理三位人文学者,解读这四个词在历史的演进中,所承载的意义和故事。
“孝子出忠臣”就是中国人务实观的衍化
中国人最务实了,大家讲究实实在在的努力,极少想入非非。
在历史的演进中,我们看到,中国人信奉天地,供奉祖先,很实在,不像其他文化将感情放得那么远。这种务实的文化熏陶,让中国人重视家庭、孝义。
“孝子出忠臣”,就是务实衍化出来的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积极意义。
信,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就很重视。信,是忠信、诚信,是真诚的态度。
崇学就更不用说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最为突出,特别是春秋战国以后。
古代的科举制度,常被批判为落后。其实,客观看待的话,它是当时最先进且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这才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俗语。读书改变社会地位,对当时的社会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传统戏曲故事中,我们常看到才子佳人的故事。从另一角度而言,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人对读书的推崇。
当然,古代社会对读书的崇尚,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过于重视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这方面,西方国家做得比较好。
对于人性的善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讨论很多,如《孟子·告子上》、《荀子·性恶》、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各有不同的看法。
我的观点是:人性是不一样的,有善有恶,有天性,也有后天的改变。但对向善的追求是不变的,这置于整个世界,都是一样的。
“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关于守信的成语见证中国人的品质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务实,它是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推崇。
汉代著名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世人重名轻实,遂形成“名不副实”的情况,一旦名实不相符,便会出现许多弊端。
历代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不仅在理论上有建树,在实践中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比如,明代的李时珍走遍名山大川,收集民间药方,并一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
至于守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之语,可见其重要性。
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优良品质,人无信,不足于立世。
有一则古代守信的故事很有意思:吴国宗室季札出使北方诸国,途中访问徐国国君时,得知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宝剑,但这柄宝剑是使者必备之物,代表一个国家,不能随便赠人。
于是,季札心里向徐君许下诺言:“等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贵国,定将宝剑赠送于您。”
当他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他的墓前,将宝剑挂在墓前的树上。随从者说,人已死,赠剑何用?他说:“我在心中早已答应将此剑赠送于他,如今他虽已离世,但我不可因此而改变我的承诺。”
守信,有时候比生命更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习,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可见,学习之重要。
我国自古崇文好学,耕读传家。古人好学,故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囊萤夜读等故事。
《论语》里有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而且,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中有思,思中有学,如此才能学有所成。
学以立身,习以养德。人不学,不知义。所以荀子一生“劝学”,说:“学不可以已。”
古人重善,《论语·述而》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句。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一生下来,自然是善良的,但随着岁月的增加,世俗的东西渐渐地污染了人的心性。
什么是善?通俗讲,利他之行即善,自私自利即恶。
古代有个桂惟贤,曾对人说:“儒者之用心,必欲有以济人。不能为良相,必为良医。”
意思是说,一个读书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帮助别人。不能成为好的宰相,就一定要成为好的医生。他说到做到,一心研究医术,成为一代良医,救人无数。
“耕读传家”,是崇学在民间的具体化“上善若水”,这种文化一直滋养着我们
务实来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
农民脚踏实地,守天时而动,春耕秋收。说到底,这是对于客观规律的遵循,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
守信,是立足当下的诚信。在我看来,它在家庭生活和经济交往中都非常重要。
家庭生活中的诚信,就不用说了,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中,对“信”的遵循,更为重要。
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出的今天,我们该从前人那里学学守信的精神,胡雪岩曾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
这就是“信”,放在当下,它依然不过时。
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中,崇学的思想一直占据重要位置。
殷商时期是政府推行,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将读书求学这一行为从贵族引渡到平民阶层。
我们一直说“耕读传家”,说的就是崇学在民间的具体化。
善,是一种价值评判。道家说上善若水,就是告诉人们,最极致的善,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当下社会,浙江亦不缺少善的事迹。浙江的人文底蕴深厚,自吴越起,这深厚的气韵一直滋养着这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