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千克的书压在三个番茄上,番茄开裂了,但没有汁水流出来。
前天,宁波一位网友发帖说,上周回家,放在家里一个月的番茄,表面光滑,完好无损,这周回家,番茄依然“美丽动人”,令人疑惑不已。
昨天,快报记者一问浙江大学农艺教授,二到鼓楼菜场买番茄,三给番茄做了“压力测试”实验。得出的结果只有一个字:硬!
进一步的发现是:番茄从“软”到“硬”已经历十多年历程。
番茄放了一个月依旧光鲜
9月18日,天一论坛网友“忍者飞天猫”发帖《看看我家买的番茄,放了一个多月了居然没烂,是打了“长生不老”针吗?》
帖子原文说:
上周回家我妈给我看了这个放在家里一个月的番茄,表面很光滑,完好无损。
这周回家,我又看了一下这个番茄,依然那么的“美丽动人”啊。
这番茄是要逆天么?
我妈说特意不吃这番茄,就看看它能保存多久才会烂!还特意放在塑料袋里闷着,它居然都没有烂的意思啊!
这让我们以后还怎么敢吃番茄啊!
依然那么的红,那么的结实,那么的漂亮!
但已经让人没有了想吃它的欲望了。
帖子里还配有多张番茄图片。从照片上看,这个番茄色彩鲜艳,色泽均匀,比拳头稍微大一点。
多重的东西才能压坏“硬番茄”?结论:16.44千克
昨天,记者去鼓楼三江超市和菜场转了一圈,发现市面上的番茄大多外表光鲜、大小均匀,但手感却很硬。
在鼓楼菜场,记者挑了4个番茄,老板说,这番茄是本地的,绝对新鲜,还当着记者的面,把其中一个切了开来。切开的番茄的果肉像果冻一样凝结在一起,却没有渗出汁液来。
回到办公室,记者切开的那个番茄放在一张白纸上。从下午到晚上,这个番茄基本没有变化,捏上去还是有点硬,果肉也没有流出汁液在白纸上留下痕迹。
这种番茄到底有多硬呢?记者决定进行压力测试。
首先把三个番茄垫在一张白纸上,呈三角形摆放。
然后顺手拿了办公桌上的五六本书压在上面。五分钟后,三个番茄纹丝不动。
再压上去5本书,稳稳当当地摆放着,番茄依然看不出什么变化,用手一碰,感觉表皮比原来绷紧了一些。
桌上的书用完了,记者又拿了一叠材料放上去,不过下面的番茄就是没反应。
找不到书了,记者从办公室的书柜上拿了十来本书,先放上去5本。
下面的番茄稍微有点变形了,但都还完整,没有破裂。
又放上去2本书,并且保持了一分多钟,情况没有变化。
直到我把手里剩下的3本书都放上去,书堆开始向外倾斜,记者低头一看,其中两个番茄表面裂开了。
立即把书收掉。
三个番茄中,两个已经开裂了一半。奇怪的是,下面垫的白纸上只沾了几点果汁,但并不多。
记者把刚才压在番茄上的书抱到楼下卖山核桃的店,用电子秤称了一下,显示16.44kg。
耐贮运番茄是转基因植物吗?
为什么现在的番茄都那么硬?
浙江大学教授、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卢钢的研究领域正是“番茄、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分子标记、遗传定位及新品种选育”。
昨天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耐贮运番茄”是通过与野生植株杂交,并且经过选育得来。有的野生番茄,可以保存2个月甚至更久。
卢钢说:“前两天我在公交车上听人谈论说‘小番茄’是转基因的,其实这个是不对的。大番茄也好,小番茄也好,都是通过杂交得来的。”
过去番茄运输比较困难,碰撞容易破,而且比较软,容易腐烂。我们的选育主要目标就是朝着“耐储运”方向发展的。
不过,口感和风味上确实比过去差了一些,这个在学界大家也是公认的。
卢钢说:“耐储运番茄品种能够抑制或者减少果实乙烯释放,这样果实成熟速度减慢,货架时间由此延长,也不易腐烂。”
专家观点1:市场上9成以上是“耐贮运番茄”
昨天,记者咨询了宁波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毓洪。
“番茄能保存一个月是完全正常的。”王毓洪说,现在的番茄,基本上都是“耐贮运番茄”。这种番茄外表硬,不易腐烂,有助于储存和运输。
过去全熟的番茄一周左右就会烂,现在的“耐储运番茄”采摘后,只要表皮不伤,可以保存一个月左右。
“如果气温低,有的可以达到两个月。”王毓洪说,“耐储运番茄”其实是一个统称,不同农业研究机构都有各自研发的耐储运番茄品种,平常在用的就有10多种。
“耐贮运番茄”是通过杂交技术得来的。据王毓洪估计,现在市场上90%以上的番茄,都是耐贮运品种了。
“这种番茄口感上确实差一点,但颜色比较均匀,硬度比较高,运输也方便。”王毓洪说。
专家观点2:现在的番茄更接近蔬菜
为什么口感和硬度不可兼得?
“过去的‘合作903’番茄,个头大,比较软,但种植户和商贩不喜欢。”宁波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农艺师、副所长黄芸萍说,那种番茄在运输中损耗很大,一两天卖不出去,就会腐烂坏掉,现在规模化的种植户已经不种了。
“耐贮运番茄”推广已经十多年,因其表皮和果实坚硬,方便运输,产量高,上货销售时间长,抗病性好等优点,已经基本覆盖了目前的番茄种植市场。
“除了个人可能还会种一点过去的那种番茄,大户是绝对不会种了,不然要亏的。”黄芸萍说。
在黄芸萍看来,现在番茄的口味不好,除了在技术育种上往“耐贮运”方向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农业专家都认为番茄的属性应该往蔬菜方向靠近。虽然在学术定义上,番茄是果蔬两用的。“现在的‘小番茄’就是作为水果培育的,口感、色泽等均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大番茄往蔬菜方向发展,“小番茄”往水果方向发展,这已经是农业研究领域的基本共识了。
卢钢告诉记者,“耐贮运番茄”在营养成分上与过去的番茄差别不大。但口感和风味涉及到的有机酸、醛类物质、酮类物质等比例变化,研究起来难度还比较大。
现在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加强番茄的商品性,有利于其生产和销售,但是消费者的感受很少被考虑到。
“番茄口感和风味,学术界也有人提及,但要形成共识,并且致力于改善,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浙江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系副教授朱加进也认为,市民对番茄的口感等品质要求的提高,会通过购买意愿表达,这种信号的间接传递,会最终使研究者意识到群众的真正需求。(张明明 艾华丽)
- 水果摊借条凳子坐 26万元财物就忘在了那里
- 金华果蔬丰收季 畅销水果“跟风”种未来引人担忧
- 杭州同协路绿化带里一片田园风光 蔬菜受污染莫吃
- 新品种莲藕又甜又糯 产量高收益好适合宁波栽种
- 今秋水果“涨声”一片 福建柚子、新疆哈密瓜有点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