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峥俜:
1956年12月出生
1984年12月调至普陀法院虾峙法庭工作至今。
今年8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他“浙江省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虾峙岛,形状像一尾虾,虾头向着约5公里外的桃花岛,虾尾对着东海。
岛上,一男子坐在椅子里,说话间,突然两掌一拍扶手,整个人腾空而起,向外跃出半米远。
他不是《射雕英雄传》里被桃花岛主挑断脚筋后,练得一手劈空掌的弟子陆乘风。
这一跃已是他能迈出的最远一步,接着他挪动着小碎步,每一步都只能挪出半只脚的距离。
他很费力地挪到一米开外的柜子前,取出来的不是什么山水八卦图,而是一份他珍藏的判决书:2008年他花了一个星期才写好的8000多字的判决书。
当了28年“官”的他,最终收在柜子里的,却不过是几份判决书和几根用断了的拐杖。
他叫周峥俜,过去15年一直架着双拐办案,人们叫他“拐杖法官”。
关于周峥俜(pīng)
周峥俜这个名字,是他自己改的。
原本按着“正大光明,尊师立学”的家族辈分得来的“尊品”被他改成了“峥俜”,他说,“俜”有孤独之意,“我这个人书生气,社会经验不多,一生都不曾改过。”
他喜欢读书,十五六岁时,别的同学都捕鱼去了,他却坚持读了高中,成了世代渔民周家的第一个高中生。
高中毕业,他去当了兵,那时部队里大多是小学生,他这个高中生被抢着要,最后在江苏当了雷达兵。
乡土观念很重的他,退伍后回了舟山的老家湖泥乡工作,后来还当上了副乡长。
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听别的法官说,当法官怎么怎么神气,很憧憬很向往就报考了,穿上了第一代法官制服。
这一年,他和妻子还有3岁的女儿拍了第一张合照,这也是他们家惟一一张合影,至今挂在周家的客厅墙上。照片上,他身穿第一代法官制服:红肩章、大檐帽,目光炯炯有神,俊朗威风。
也就是这一年,他被派到了舟山虾峙岛,组建法庭。
“来了才发现,法官很难做,待遇还没有政府高。”但正意气风发的周峥俜,是铆足了劲要干出点成绩来的,只是没想到后来他的腿突然坏了……
全年办案超百件第一人
虾峙岛海陆面积22.9平方公里,开车两小时就能逛完。
这些年,年轻人都到舟山本岛谋生活去了,实际住在虾峙岛上的还不到1万人。
如今,从舟山本岛坐船到虾峙岛,还需要1个小时左右,从湖泥乡到虾峙岛,也需要半个小时左右,一旦天气不好,轮渡随时有可能停航。
1985年,周峥俜留下老婆和孩子在老家,和一名书记员,前往虾峙岛组建法庭,在虾峙岛惟一的一条街上租了两间临街房,一间办公,一间寝室。
“水要从供销社挑,不搞好关系人家不给你用;饭用煤油炉烧,煤油从供销社凭票购买。法庭也没有什么经费,偶尔有朋友过来,也要自己掏腰包请客吃饭,3年下来,两个人欠了2000多元,书记员陈清法离开法庭回机关时,还分了一屁股债带走。”
当时,法庭就配备了一台电风扇和一个小小的录音机,除了工作,他们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就晚上没事的时候听听录音机,唱唱歌,“最流行的那首《十五的月亮》,想家的时候就会唱。”
他每天早上不到上班时间,就开始起草法律文书或做庭审准备,晚上吃好饭又继续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常常超过12小时。
镇上的唯一一部公交车,三天两头不开,出门办案子就靠走,渔民的房子依山而建,他和书记员很快就把虾峙岛和周边小岛的每一个小山头都走遍了。
1990年,周峥俜办结各类案件110件,成为舟山法院系统全年办案超百件的第一人,当时法官的一年办案指标才30件。
突然就站不起来了
1997年4月,他们接到一个诉讼保全的案子,要去安徽芜湖押运回一艘挖沙船。
法庭人少,周峥俜腿痛得厉害,去岛上的卫生院打了点滴,就和两个同事一起出发了。
把挖沙船押回虾峙后,他就倒下了,过了几天,没有好起来,连站都站不起来了,这才被送到舟山的大医院去检查,检查结果是髋骨关节已坏死。
之前,周峥俜一直以为自己腿痛是痛风引起的,是小病,每次腿痛,到卫生院打点激素,腿就舒服了。于是他就养成了习惯,腿一痛得没法办案就去打激素,打完就又马上去办案了。
他不知道,激素是不能多打的,延误了腿病不说,软骨也被打坏了。
他被送到上海做了股骨头的减压手术,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三个月后去复查。
躺了三个月,还没去医院复查,他就下地办案子去了。过了一个星期,他又被人抬回来了。再到医院一查,医生说他下地太早,手术算是失败了。
后来,听说台州医院能做股骨头置换手术,他去了。
“住了108天”,他说,那个时候倒是一点都不怕,一个手术做了89个小时,一个星期人都不清醒。现在年纪大了,想想真的有点怕。当时才43岁,做完手术,老年斑和白头发都出来了。
从那之后,周峥俜走路得靠拐杖,平地里小碎步走上5分钟,腿就开始痛。他开始拄着双拐上班办案,成了“拐杖法官”。
周峥俜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离开这个小岛的机会。
先后和周峥俜共过事的20个同事,如今只有3个还在虾峙岛上,大多升职了或是调去了舟山本岛。而如今56岁的他,快退休了,还是虾峙岛的一个审判员。
妻子是他老家湖泥乡的一名会计,隔着半小时的水路,他一个月才回去一次,被同事们戏称为“牛郎织女”,这样的日子过了16年。直到乡镇撤并,湖泥乡成了虾峙镇所辖,他妻子这才调了工作到虾峙岛上。
办案子也少不了渔民性格
51岁的贺夫军,和周峥俜算是不“打”不相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对法庭还没什么概念,贺夫军第一次见到周峥俜,是在堂弟打离婚官司的法庭上,他不懂规矩,在旁听席上大声讲了几句话,周峥俜对他说:“你现在不要讲,到什么时候你可以讲了,我会告诉你的,让你讲的”。
“我一听就服了,觉得这法官还挺亲切的。”贺夫军说,1993年自己调到镇上综治办工作,专门做民事纠纷调解,就经常找老周帮自己看一看,有点拜师的意思。
周峥俜说,岛上住的都是渔民,大风大浪里喊习惯了,说话嗓门大,就跟吵架一样,进了法庭,也会一屁股就往桌子上坐,当法官的只要习惯了就好了,就不会生气。
但老周办案的时候,忍不住骂人的情况也有。
有个80多岁的老父亲,和三个60多岁的儿子打赡养官司,他做了好多思想工作,总算达成了赡养协议,都要签字了,一个30多的孙子冲进来说“我不同意!”
这时,老周非常生气,说:“又不是让你养,你出去!”
这孙子不肯出去还一直喊“不同意”,他就忍不住开骂了,“养个爷爷居然不同意,真是个不肖子孙!”
他说,有时他“骂”几句,对方听了反而清醒了。
节假日也都在庭里坐着
从周峥俜的家到法庭,一般人走路大概也就十来分钟,他走不了,院里本来安排了车子接送他,他又拒绝了,买了辆三轮车自己骑。
这两年,临近退休的年纪,法庭里慢慢地让他退居二线,专门接待老百姓的上门咨询。
不管是周末还是节假日,他都会一如既往地骑上三轮车去单位,“反正在家也没事,就在办公室里坐坐,老百姓有些不知道接待时间,如果来了我就接待下,这个工作也简单,星期天就和平时是一样的。”
在他的群众来访登记表上记录着,10月6日和7日都有人上门。
有时,庭里有什么案子要调解,也还是得他出马,老百姓看到他架着双拐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做工作,他还没开口说话就已经先被感动了。
而且,老周在镇上是有口碑在的,大家对他说的话总是很信服的,知道他两只手是持平的,从不会偏袒任何一方。
爱喝酒但不爱和老板喝酒
老周爱喝酒,认识他的人都知道。
但是没有朋友会约他中午喝酒,因为,老周是白天吃饭不喝酒,晚上喝酒不吃饭,白天是老八(谐音“伯”),晚上是老九(音同“酒”)。
可就是晚上朋友约他喝酒,他也是要问过的,都有谁一起喝,要是一听有当事人,肯定不去。
“我不是官,但办案的时候又是官,要想清楚的。”周峥俜说,自己晚上喝酒是很高兴的,但有一些很重利的生意人,他们可以和你一起吃顿饭花几万元,到了办事的时候就……“我是不喜欢和他们打交道的,交朋友就要实实在在的。”
“小地方的人,是很重义的,我帮老百姓办好了案子,他们给我送包烟送条鱼,我不好驳了人家面子,但有人要给我送几千几万元,这不是害我么,我是不会收的。”他说,镇上有个干部收了5万元,被判了5年半,真是不值当。
每次有年轻法官到虾峙法庭来,他都会对他们说:“法官首先要有良知!”
- "拐杖法官"周峥俜 扎根小岛28年 从没想过放下法槌
- 河南高院“豫法阳光”微直播基层法官工作
- 桐乡女法官金叶:从书记员到副庭长 判决书里有温度
- 浙江法院培育、选拔、关爱 青年法官渐占半壁江山
- 人民法院报:以法官之公信提升司法之公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