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海上救援
【建议名称】关于完善海上救助机制的建议
浙江日报杭州1月25日讯(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杨泱)一双粗糙而厚实的手,握上去就能感觉到渔民的沧桑。47岁的省人大代表、温岭市海上民间救助站负责人郭文标,目不识丁,还是特地请家里人代为打字,写下代表着广大渔民心声的建议,希望建立完善的海上救助机制,万一渔民出海捕鱼时发生意外,能够及时伸出援手,挽救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郭文标是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土生土长的渔民,自打13岁捕鱼时救起第1个人以来,至今已在惊涛骇浪中抢救了500多条生命。这次来杭州开会前,他又走访了很多渔民,大家希望他帮忙呼吁,让有关部门更多关注渔民的生产生活,为出海捕鱼保驾护航。
郭文标说,以前,渔民出海都比较近,最多也不到100海里,但近年来近海的鱼越来越少,渔民只好不断往外扩展,基本上都在两三百海里远。目前,海事部门的海上救助能力在60海里左右,抗风级为8级以下,不能完全满足海上救助的需求。
为帮助发生意外的渔民,郭文标曾自掏腰包造了一艘中型救助船,抗风能力达到10级,仍然满足不了救援的需要,“而且仅靠我们几个民间救助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郭文标叹了口气说,很多时候,由于自己的救助能力有限,加之有关部门的救援也跟不上,导致渔民不幸遇难。有几次,求助渔民对此不理解,甚至责骂郭文标救助不及时。
“我受点委屈没事,关键是渔民不能出意外呀,每个渔民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出了事情整个家就垮了。”郭文标说。
因此,郭文标建议,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海上救助机制,加大投入力度,配强救援设备,增强救援能力、提升救援速度;同时,还要加大对民间救助站和社会救助人员的支持力度,在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政府部门主导,民间救助队伍协助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