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走近正能量“网红”丨苏镝坷:“追风少年”的奇幻漂流

字体:
—2022—
08/22
08:50:56
2022-08-22 08:50:56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监制 霍建虹 蒋蕴 策划 李雅南 记者/制作 肖淙文

  杭州少年苏镝坷的暑假,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随风而动。

  这里的风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整个7月,他辗转全国各地,亲身进入天气事件的核心区域,追逐弧状云、深入台风眼、目睹枝状闪电、暴露于冰雹和雨幕……在气象圈内,他和他的伙伴被称为“追风人”。

  网络中,人们更习惯叫他“风羽酱”。作为风暴摄影up主,不少人通过他的短视频感受到了气象的魅力。从2019年追击超强台风“利奇马”开始,21岁的苏镝坷追击总里程已超过2万公里,进入过5个台风的核心区域,拍摄了上百场强对流天气。

  不是在追风,就是在追风的路上,暑假开始后,苏镝坷的足迹遍布东三省、内蒙古、江苏、浙江、广州等地。约定采访的前一天,刚从东北归来的他突然发来邀请。“明天江苏可能有强对流天气,要不要和我去追风?”

  汽车飞驰,我们一路向北,在不断倒退的风景中,一个追风少年的形象逐渐清晰。

分裂单体:随着下沉气流将风暴撕碎成两部分,风暴的生命到达末期,最终风暴将化为丝缕雨幕回归大地.jpg

在吉林松原市,随着下沉气流将风暴撕碎成两部分,风暴的生命到达末期,最终风暴将化为丝缕雨幕回归大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开端】艳阳高照

  追寻自然的“呼吸”

  关于追风,气象爱好者们有一个公认的观点:追踪天气事件是有故事性的,就像追剧一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此次追风之旅有一个好开端。上午10时,从杭州启程,车窗外是一片晴空和将近40度的高温。“多照照阳光,下午的对流单体会长得更大。”一反常态的艳阳高照往往是猛烈对流的预兆,这并非空穴来风,苏镝坷的话有严谨的科学论证。

  当近地面的空气从地表接收到足够的热量,就会膨胀形成上升的湿热气流,上下温差和压力差,使强对流天气应运而生。“就像烧开水一样,现在水已经沸腾,我们等它在哪儿冒泡,就去追。”为了使自己的科普简单易懂,他早已总结出了一套形象的比喻方式。

  成功“捕捉”风暴的前提,是成为一个气象领域的全能手。与不少专业气象分析人员只专攻一种天气相比,苏镝坷要掌握更多天气类型的“习性”,千变万化的云、凶猛的台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龙卷风……为此,他“被迫”成长为一个“杂家”。

  而对气象知识的积累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学时期。初中时,苏镝坷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2014年,世界新闻摄影奖一等奖作品《台风海燕》闯入他的视线,画面中,台风过境后满目疮痍的城市和无家可归的难民深深震撼了他。“造成这一切的是一种怎样的力量?”抱着强烈的探究欲,他一脚踏进气象圈。

  从门外汉到圈内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跟着台风论坛自学各种气象知识,线上线下搜集最新的气象图分析解构,在脑中开展一场“云追风”,彼时,地理考试中4分的天气题,他总能轻易到手。高考后,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延续自己的“追风事业”成为重要考量。

  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袭击东南沿海,苏镝坷有了第一次直面风暴的机会。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开车穿行在台风登陆区,曾经纸面上描摹了多次的风起云涌,变成了现实里“危险的美丽”。强风裹挟着雨水高速袭来,自然的壮美和伟力征服了少年的心。“成功追击‘利奇马’,证明了实地追风是可行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循着自然的“呼吸”随风而动,成了苏镝坷生活中的独特意趣。

1.jpg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以南地区,一块强风暴正在倾泻暴雨,沿着道路追风者直扑风暴核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高潮】黑云压境

  在风暴中直面人生

  在与风暴真正“交手”前,往往是漫长的旅途。驾车前行,时间和空间感仿佛被弱化了,追风者拥有自己特殊的时空衡量尺度。“我不会去想现在几点、所处何地,只关注我们和风暴的相对位置,计算距离风暴来临还有多久。” 苏镝坷说,长距离追击时吃喝经常在移动中解决,奔波几千公里、跑个一整天,有时只是为了那几秒钟的高潮。

  手机里随时更新的气象图是最好的“向导”,行进间他和同伴随时查看手机里的实时气象图,根据风向、降水量等数据,不断调整路线和目标。更多准备从出发前就已开始,与大众想象的追逐刺激不同,追风者比普通人更明白如何在激烈天气中保护自己,每一次出发,都是综合考虑了地形、城市分布等实地情况后的决定。

  即使如此,追风的成功率也只有约70%。“我不能为你制造一个龙卷风,我只能带你们去感受大自然。”这是苏镝坷非常认可的观点,接受遗憾,也是莫测的自然给人类上的一堂课。在他看来,每次追风都是一次探索性、实践性学习,重要的是享受过程。

  15时,天空由晴转暗,我们等待许久的“大块头”终于露出真容。 “是弧(状云),是典型的弧!” 苏镝坷的语气有着明显的激动,迅速查找地图定位合适的观测点,车辆疾驰拐入乡间小路,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中,所有人站定抬头。

  墨色的云墙滚滚而来,如同一场空中海啸,变化是以分秒为计的,冷风从云团中呼啸而来夹杂着细小的雨丝,闷热的空气温度骤降,潮湿的触感爬上皮肤,让人汗毛冷立,这是暴雨的前兆。

  置身其中,我突然明白了苏镝坷向我描述的。“风暴是个‘活物’,每个天气系统都有它的‘脾气’。”苏镝坷说,这些不同的温度、湿度与触感,构成了每次追风独一无二的体验。在风暴面前,自然的百变让人惊叹。

  苏镝坷迅速架起摄像机。“这就是我说的,你甚至不想张开双臂拥抱它,因为太大了。摄影机根本拍不下,你能做的就是用肉眼去感受那种震撼。”他一直坚持,只有亲临现场,才能理解那份让人不可自拔的吸引力。

  那些属于追风者独有的极致浪漫珍藏在苏镝坷的脑海:冰雹砸在车顶发出巨响,同处一车的人,必须大吼才能听见彼此的声音;站在方圆百里空无一人的旷野,云幕从头顶倾轧而过,如轰隆隆压来十万大军,激动伴随着被吞噬的恐惧感和无助感,令人终身难忘……

  以渺小的肉身,迎接大自然鲜活的力量,人类的傲慢便荡然无存。无数高潮时刻的人生碎片,逐渐拼凑出少年的世界观:谦卑、纯粹、真实、好奇,与自然共生。

通辽.jpg

在内蒙古通辽市,苏镝坷与风暴过后的彩虹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结尾】火色晚霞

  使命感让我踏上旅途

  外界对追风的想象是浪漫的,新鲜感固然令人着迷,但苏镝坷看来,这种浪漫是以科学思考为底色的。一场追风的结束,有时只是开始。

  “很多人会对天文物理充满好奇,但其实天气系统也很神秘,有大量未知要去探寻。” 苏镝坷说,他们“零距离”深入风暴,另一目标就是记录下最新鲜、一手的数据,与国家站数据并用互补,用来完善天气事件的模拟和预警,降低灾害损失。

  如此,每次追风,都相当于一次科学调研。出发前,苏镝坷在车顶固定了一个多要素联网移动观测仪,这个一立方分米大小的原创装置,集纳了GPS、温度、湿度、气压传感器等功能,可将气象数据实时传递至网络开放平台,让异地追风者也能“云追风”。

  它的数据采集间隔是2秒,是我国国家站和自动站观测频率的30倍,这种高精度的观测能更加精密地反映出台风在靠近陆地过程中的强度变化,根据采集的数据,研究人员可以模拟重现一场风暴,为后续的预报方案提供验证。

  更多影像资料被苏镝坷精心剪辑成片,以up主的身份发布在网上。每次视频发出后,让他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收到打赏、点赞,而是看到更多人开始有了‘气象意识’。” 

  “只有了解它才能更好的防范它,我希望能把最真实的风暴展现给大家,帮助大众树立对灾害天气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提高警惕性。”为此,苏镝坷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在中国,实地追风仍是小众活动,而兼具摄影科班出身和专业气象知识的一线追风者更少,他是其中之一。

  去年5月14日,一场龙卷风突袭苏州市盛泽镇,造成该地区局部电力设施和多处房屋受损,大量人员伤亡。隔天,苏镝坷便到达现场,用无人机拍下了受灾情况。这些材料后来被送到佛山龙卷风研究所,用于灾后分析研究。纪实影像也在平遥摄影展展出,让更多人看到了龙卷风过后的真实情况。

  傍晚7时,我们从苏州返程,车窗前方是火色的晚霞,所有人都在沉默中享受着这一刻的平静感。追风的一天总是转瞬即逝。“你会觉得刚开始就结束了,因为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苏镝坷说。

  但天地运转,云卷云舒,仰望天空的追风者总是有新的旅途。

  凌晨,苏镝坷向记者发来信息。就在我们追风的当天,江苏北部出现疑似龙卷风。“我打算明天再去连云港,做一下受灾情况调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正能量;网红;追风少年责任编辑:吴丹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少年苏镝坷的暑假,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随风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