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陆俨少的画在新加坡等地一平方尺只要5万元,回流后可卖到15万元;像张大千、黄宾虹的画炒作利润空间更大。更夸张的是,打着“回流”旗号的文物六七成其实出自国内。近几年,文物回流持续火爆,拍卖行纷纷打起“回流”旗号,但在“回流”的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内幕。
继去年西博会期间火爆的“回流文物”拍卖会之后,今年夏天,“文物回流”又将迎来高潮,省内几大拍卖行已经蓄势待发。
今夏又要刮“文物回流”风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杭州代表、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汪骥告诉记者,今年6月19日和11月12日,将在浙江国际大酒店举办两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艺术品专场拍卖会。所拍文物价位在100万元以内,大部分是宋元明清的名人字画。第一场将推出130件文物,第二场将有近200件文物。
一直从事字画拍卖的“中财拍卖”今天下午在杭州华辰国际饭店举行首届古董珍玩拍卖会,大约价值400多万的拍品中有一半号称从英、美等国“回流”。
更引人注目的是百年大社西泠印社也首次试水拍卖业,7月2日、3日在浙江世贸中心举拍,五大专场1200件精品估价超过了1.4亿人民币。业内人士估计,它将成为浙江有史以来标的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艺术拍卖会。西泠印社拍卖公司老总陆镜清告诉记者,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是来自新加坡等国的回流作品。
记者又从浩瀚拍卖公司了解到,8月28日,该公司也将举行大型拍卖会,目前拍品正在征集中。据透露,他们已经征集到不少“回流文物”。
为何爱打“回流文物”大旗?
2002年10月18日,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文博界专家、社会知名人士等共同创意的“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在北京宣告成立。作为公益性的社会团体,该组织一直从事调查和研究流失海外文物,并根据资金运作等情况开展回赠、回购等抢救流失海外文物的工作。
在该组织的影响下,许多国人怀着爱国激情纷纷开展海外夺宝。最近两三年,“文物回流”这个词频频出现,“回流文物”行情看好。一些拍卖公司为赚取更高利润、吸引更多买家,但凡大型拍卖会都会出现几件“回流文物”。
宁波一位已经有10多年藏龄的藏家告诉记者,之所以大家都说自己的东西是回流的,主要是为了吸引顾客。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回流的东西价格比较低质量比较高,保真性强,往往能捡漏或者买到孤品、珍品。但事实上,这几年国内的书画市场远比国外热,像陆俨少的画在新加坡等地一平方尺只要5万,回到国内就卖到了15万,一幅四尺大小的画可以赚三四十万左右,像张大千、黄宾虹的画炒作利润空间更大。
真正的“回流文物”有多少?
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副研究员周永良说,现在回流来的文物有好几种情况,一种是回流的东西还要出境的,就要经过海关和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浙江站(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但只是对物件的核证,并不负责保真;一种是带进来的文物不打算出去了,那就不用登记。有的进来的文物也并非进行拍卖,而是展览、学术交流、修复、鉴定等。“但在拍卖这一块的文物进来后拍不掉又出去的还是有很多。”
“许多拍卖行打着‘国宝回流’、‘文物回流’的旗号来吸引买家,其实不少都是一般货,今年夏天许多拍卖行号称回流的文物并非来自海外,而只有少数是真正回流的。”浙江省文化文物市场管理办公室副处长卢炳钧说,希望拍卖行出现的回流文物能保真。
一名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市场上的“回流文物”中,字画有三成是假的,古玩有七成是假的,而六七成左右的“回流文物”并非来自海外。他向记者透露,有的拍卖公司把征集的少量孤品放进少数的回流文物中就开始打起回流旗号。
卢炳钧表示,在艺术品的交易交流方面,浙江已做了不少探索,如文物登记制度,艺术品市场今后主要分拍卖公司、文物商店和各类当代艺术品交易市场。监管部门、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将尽量引导,要求拍品质量严格把关。
“文物回流”将成旧词?
“以前在国外聚集了大量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的好作品,保真程度高,但现在就不一样了,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书画市场热,造假的国家越来越多,而且技术都很高超。许多国家也乘机炒高中国文物。”一资深文物鉴定人士说,“此外,市场上许多回流作品很难说明它来自哪里,上次杭州拍卖市场上一张标的50多万的‘回流’作品《他在丛中笑》,好多人几年前曾在上海看到过。”
浩瀚拍卖公司的鲍洪权告诉记者,回流的东西争议很大,有的市场上打着回流旗号的作品,很可能上个月还在国内呢。而且,国外回流的东西并不一定好,仿制品也越来越多。许多人对“回流文物”开始淡漠,今后“文物回流”很可能就像股票一样不新鲜了。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的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他们将尽可能把关,并且提供信息咨询、鉴定等工作。但该负责人也表示,毕竟拍卖行的做法是企业行为,对于拍品的真伪和是否来自海外,买家们要多留个心眼。(图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