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让人振奋的数字
据统计,自省委、省政府2003年作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决策以来,我省已经和140多家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了258家创新载体。另据最近对218家创新载体的调查显示,总投资为32.8亿元,共引进省外资金1.9亿元;集聚科技人才近7千名,其中,引进2642名省外科技人员,博士和副高职称以上人员1630名;启动项目648项,总研发经费为10.9亿元。
这组数字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浙江人民以其“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实现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4年浙江省生产总值达到11243亿元,跃上了万亿元的新台阶,人均GDP按现有汇率折算达2893美元。这表明,我省经济社会已迈入新的重要发展阶段。根据萨克林理论,当人均GDP越过3000美元时,社会便进入技术需求市场阶段,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成为了公司的最高战略,技术能力成为了企业成功的主要力量。
这一理论在我省得到了的实证,2004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更是比上年分别增长70.1%和1.3倍,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26.3%,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9.5%。与之同时,我省众多的块状经济也正由简单集聚走向质的飞跃,这也是企业技术意识最强烈、技术需求增长最快的阶段。
然而,我省是科技资源小省。浙江的大院大所,著名高校和大企业较少,各类科技人才相对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的突出瓶颈。省科技厅负责人指出,要解决这一矛盾,仅靠浙江自身的科技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质科技资源。为此,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的路子;必须有一种能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引进高技术项目的创新载体;必须建立和完善一个有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创新机制。让昔日的飞行院士、星期天工程师转变为浙江区域创新的掌门人和技术骨干;让原本个人行为,“一对一”式的协作转变为团队行动;让单纯的技术合作转变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科技资源引进与科技人文精神引进相融合的创新合作。
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就这样风生水起、应运而生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引进大院名校工作,并以省政府的名义引进共建了三家重量级创新载体——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及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在省委、省政府的着力扶持和引导下,企业成了引进大院名校的主力军,。据介绍,在我省引进的258家创新载体中,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共建了232家,占引进总数的90%。共建创新载体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化工、生物技术、医药、现代农业等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诸多领域。科技创新载体的运行已经显现出良好的效应。由金华捷众龙芯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建的金华捷众龙芯研发中心,引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枚高性能通用型CPU芯片进行产业化开发,已经开展了5个项目的研究开发。目前,龙芯1号网络计算机已经进行规模化生产和销售,销售额3000万元人民币,利润900万元,税收180万元,占领目前全国网络计算机行业3-5%的市场份额。
更为令人关注的是,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在科技、文化、城市品味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效应。在嘉兴,随着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落户,中科院下属的10个研究所也先后进驻,并吸引了乌克兰科学院前来探讨合作事宜;在宁波,由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组建成立,十余家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也先后落户。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香港科技大学以及诺基亚、三星、阿尔卡特、西门子等国外大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杭州。
目前,国内外大院名校纷至沓来。但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端。“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战略举措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在今后几年进一步显现,为我省新一轮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