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纺织品出口大省,浙江正“紧锣密鼓”地“备战”欧盟纺织品配额招标。
昨日,记者从浙江省外经贸易厅获悉,继召开2006年度输欧盟10类纺织品出口招标工作培训班后,该厅又于前日和昨日发出相关紧急通知,要求企业熟悉各项流程,做好招标准备。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浙江纺织业界,一场没有硝烟的配额“争夺战”也开始打响。
浙江省外经贸厅发出的两份紧急通知显示,2006年招标将于本月27日开始,数量为协议量的30%,第一次招标数量占招标总量的60%。这次招标对企业的门槛作出了调整,按照细则规定,“能够进入招标门槛的企业全国有20047家,广东有5863家,浙江有2930多家,排名全国第二。”该省经贸厅相关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称,浙江中小企业居多,如果按以前凭单纯的出口业绩来衡量,浙江一些出口业绩少或者刚开始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就会陷入被动,但配额招标却意味着配额的市场化,由于浙江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中小企业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只要遵循市场规则,不要明显背离正常价格水平,应该有一定的收获。目前企业所要做的就是熟悉招标流程。”
对此,浙江众多纺企显然已经成竹在胸。一方面积极参加培训,一方面开始暗自演练。浙江金宇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郭为东表示,现在公司的电子招标系统已经安装和调试完毕,10类纺织品中,该公司对其中6类纺织品的具体招标数量、价格都已经形成最后的决议。“招标流程对我们来说都已经很熟悉了,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配额,以应付不断增加的出口需求。”郭为东说。
但事实上,由于招标数量只占协议量的30%,浙江纺织业“僧多粥少”的尴尬还不能完全避免,浙江的一些出口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在“备战”招标的同时,也在酝酿另寻他法。绍兴一家年出口额在500万美元左右的公司,其市场部经理吴咏告诉记者,按照以往的惯例,他们这类企业很难拿到足额的配额,但是,企业一般都能部分地通过“灰色通道”解决。
“一是向国有商贸企业购买剩余的配额,这类企业由于政策原因,配额比较充裕;二是向实力雄厚的企业购买,因为实力强,他们往往能拿到更多的配额,但因其主要市场并不一定在欧盟,在实际操作中,配额也能让出一部分;第三,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贸易型出口企业更是成了中小企业争相寻找配额的对象。”吴咏还透露,也会有一些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委托某企业进行招投标,拿到配额后再具体分配。
吴表示,这样的配额争取方式,往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企业无形中就增加了不少成本。据记者了解,浙江金华某大型出口企业,以往每年光用在购买配额上的费用就达人民币100万~200万元之多。“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配额,对于以欧盟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外贸型生产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停产或者减产,甚至破产。”吴咏无奈地表示。
“除了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配额之外,浙江企业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比如加快技术改造、走‘品牌’之路,调整和提升出口产品结构、争取更多市场,加强行业自律、避免争相杀价等,只有这样,才是企业做长做强的根本之策。”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韩礼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