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两会就已经进入尾声了。今天政协闭幕,明天上午,本届人大会议也要闭幕了。上午参加小组讨论,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发放回去时的行李记号,我本来以为讨论也该进入一个尾声了,没想到又引发了一个我所感兴趣的话题——今天,中国的和谐究竟是靠信仰还是靠经济。
这个话题本是宗庆后代表发言引起的,他以为中国目前要和谐,就要在精神层面上鼓励宣传和为贵,让化解成为社会上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指导思想上更不要激化矛盾。我是接着他的话题所言,我并不主张一味的和为贵,但是我认为一个和谐国家的建立,肯定是要有大众的信仰层面作为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能够没有信仰的。但是,也不能要求十三亿人口都必须信仰共产主义,这即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先锋与先进,总是走在最前面的,是领路者。大部队人最多,尾随其后,方向一致,但那走路的节奏、步伐的姿态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不同。
社会在激烈动荡的转型期间,人们的灵魂赖以什么样的精神支柱,这难道不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课题。我近年来一直有那么一个想法:如果把古今中外的优良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进行梳理,选择出一些能够普世接受的思想元素,再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上下通达的流通渠道传递给大家,那么,我们就填补了那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两头不靠的思想教育空间。比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比如居里夫人的名言,康德有关“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再比如人道主义精神,这些东西我们平时也在教,但并没有真正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去尊敬和学习。我相信这一切并不和先进生产力相悖,为什么我们非要那么教条地死板地为了完成那种所谓的知识点而放弃鲜活的悠久的健康的思想传统与教育方式呢。昨天许江院长的一份议案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代表的热烈支持拥护,那就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合理置入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教育。我相信恃之以衡会有作用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定力所在,否则人就有可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进程中被甩出去。
黄坤明书记来自嘉兴,是一位在宏观上很有见解的代表,关于和谐社会的打造,他理解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加大与坚持市场化进程;二是需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科学振邦,包括教育与信仰的内容;三是加大国家的社会保险机制。他认为这几条只要落实在实处,和谐社会就会到来。但是不同的意见也有,比如有人举例子,法国市场化和社会保险机制不是都已经很发达了吗?最近不是也很不和谐吗?所以和谐并不简单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
我个人更倾向于和谐在于文化信仰的精神层面。当然经济是基础,但什么是基础呢。小时候看电影《列宁在1918》,那时候面包和牛奶统统没有,但俄罗斯人喝着凉水也要看芭蕾舞《天鹅湖》。文化和经济难道一定是个正比关系吗?经济发达了社会一定稳定了吗?对此,直到当下,我真的还没有找到让我信服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