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胜,从北京领奖回来了啊。”
“是啊,来看看,来看看。”昨天,刚从北京领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归来的祝志胜一边笑着和同事们打着招呼,一边利索地走上钢梯,来到炼钢转炉的平台。空气中充满着钢铁的气味和炉火的热度,初来这里的人难免会觉得有点异样,可祝志胜却觉得这一切如此熟悉,因为去北京领奖和参加省里的表彰会离开了几天之后,这位在转炉前已经站了十多年的炉前工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了他最熟悉的地方。
他从山中走来
祝志胜还清楚地记得15年前的情景:“当时杭钢到武义去招农民工,我高中毕业后在家里种田,听到有这样的好机会,赶快报了名。很幸运地入选了。”能进城当工人,这在武义山村里可是个最好的出路了。当祝志胜背着铺盖去杭州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山里的小伙子都在羡慕他——那时,乡里人进城的脚步还没有现在这么频。
到了杭州,祝志胜和一同进厂的伙伴们从零开始,把工作需要的基本知识都学了一遍。因为念过高中,所以祝志胜总能比其他人学得快些。
到了第二年定岗的时候,他被分到了转炉厂当一个炉前工,这可是个最辛苦的活,高温工作环境,三班倒,体力活……祝志胜却没说什么,老老实实去报到了,他心里就是一个想法:“我一个农民,能进厂工作已经不错了,还有什么可挑三拣四的。”
那时候厂子里并不给他们解决户口,祝志胜这样的工人有个特定的称呼,叫做农民合同工,简称农合工,这样的身份就一直陪伴了他十多年。直到2003年,祝志胜评上了杭州“十佳”外来务工青年,杭州市政府才特批给他办了蓝本户口,不过也要三年之后才能转成正式的杭州户口:“大概要在今年的8月份才可以‘转正’吧,不过无论怎么转,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农民出身的工人。”
在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选中,全国有18位入选者的身份是农民工,这是“五一”奖章自去年以来第二次颁奖给农民工。祝志胜就是这“十八棵青松”之一。说起这个来,他笑得特甜。
到现在,祝志胜在武义的老家还有三四亩田,由老父亲在打理着。他时常想找机会去帮父亲在田里干上点什么,可因为身为转炉工,炉子不熄人就不能走,回家的安排常常一推再推。家虽然回不去,老父亲虽然见不到,可老人家的一句话却时刻回响在儿子耳边:“你以前是农民,现在进城当工人了,好好干,一定要对得起你拿的工资。”
1700度下火眼金睛
身穿厚厚的工作服,脚蹬大头皮鞋,祝志胜站在转炉前面,黑红的脸上渐渐渗出汗水,“习惯了,习惯了。”炉子的最高温度达到1700摄氏度,打开炉门的时候火焰都会喷到外面来,这样的一切,对于祝志胜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从炉子的一个小窗口中,记者看到的只是里面红得甚至有点发蓝的火焰,而祝志胜看到的火焰上,却似乎有着一根根温度计。他戴的工作帽上有一幅深蓝色的眼镜,这可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保护眼睛。祝志胜从这副眼镜背后看出去的火焰已经变成了各种深浅不一的蓝色:“从蓝色的深浅中,我们就知道炉子里面钢水的温度是多少,里面含的各种合金的成分是多少,因为微小的差距都可以造成最后出钢时质量的变化。”
看看火焰就知道温度,真有这么牛?记者心里有些疑惑,而陪着一起去的转炉厂的另外一位工人说了这样一句话:“阿胜看炉温,误差不超过5度,准得很哦。”
祝志胜告诉记者,如果误差过大,不单单是质量下降的问题,整炉钢水都可能报废。“现在一吨至少要3000元吧,我们这一炉就是40吨,稍微有点差错,可就是12万元啊,怎么能不小心?”
“那在你带的班组里出过报废的钢水包吗?”记者问。
“没有,一次都没有。”在这个时候,说话声音一直不大的祝志胜提高了音量,脸上有点得意。
这样的本事,并不是祝志胜一朝一夕练成的。他最初进转炉厂的时候,还是个辅助工,干着炉前杂活的时候小伙子却已经偷偷在学怎么看温度了。当初祝志胜的师傅现在已经到了厂工会工作,说起这个徒弟,师傅也很有些得意:“不错,的确不错。是个有心人。”
带出“六连冠”
祝志胜的确是个有心人,高中毕业的他始终在认真地摸索怎么把钢炼好:“钢包立体脱氧法”大大提高了钢的纯净度;“缩短转炉冶炼周期操作法”使出一炉钢的时间缩短了5分5秒,使每炉每月出钢产量增加2000吨;“提高转炉钢水收得率操作法”减少了钢水喷溅……在杭钢,不少先进的炼钢工序都是祝志胜创出来的技术,其中还有一个甚至用了他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