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吴训珍还只是工商银行湖州市南浔区支行的点钞员,现在她已是营业大厅经理。一次“大海选”,改变了她的人生——她是南浔区首届“五一文明职工”得主。
在当地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十万多名职工眼里,这个称呼同时意味着:长工资、升职、更多发展机会……
一个有点“老套”的荣誉,正在被赋予崭新的内涵。又快海选了,当地许多企业主纷纷打电话给区总工会主席。
他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想为职工多讨点名额。而结果也是一样的——被拒绝。
两年前“海选”还蛮冷清的
两年前,首届“海选”,可没什么“粉丝”。
2004年,南浔区总工会针对基层的评比活动形式单一、职工也没多大积极性这一现象,决定搞“双文明”(即“五一文明职工”、“五一文明岗”)大选举,从十多万名职工中海选出50人。
但是,职工们可不领这个情:“评上这个奖,我有什么好处呢?”也有人担忧:“就是叫得好听点而已,活倒比别人干得多!”
随后,首届区劳模评选开始,结果令当地人大吃一惊——50个“文明职工”里,有3人成了“劳模”,其中肖卫红还是外来打工者!
肖是一个家具厂的木工。去年,他琢磨出一种“法官椅”,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后不久,肖被提拔为班组长,工资待遇也水涨船高。
这在单位上下掀起“波澜”,“他行,为什么我不行?”而肖卫红可不敢放松,他说得实在:“当‘文明职工’不容易,得有个‘明星’样。明星是什么?就是带头!
对企业来说,是双赢的
“这对企业也是一种荣誉,企业尊重他,给他足够的创造空间,同时,从情感上讲,获得荣誉的职工也有知恩图报的心理,”工行南浔支行桂副行长说。
事实上,除了获得政府奖励外,更多的“明星”在企业里“如鱼得水”。两年来,评出的112名“文明职工”中,除加工资等待遇外,有30%被所在单位提拔到管理岗位。至今,无一人跳槽。
渐渐地,一些企业管理者开始仿效“五一文明职工”评比,在自家单位也搞起“优秀员工”大评比,每月评选,看谁累计次数多,就上推为“文明职工”候选人。
但难题来了。又快海选了,当地长城集团公司3名职工总分都是三面“小红旗”,可名额就一个啊。不得已,工会负责人只好向上面讨名额……
“这不是个例”,南浔区总工会主席徐阿坤咬咬牙拒绝,“今年的评选,为了规范化,无论如何都不会增加名额。”
荣誉变得具体、实在了
浙江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汪俊昌认为,该评选活动与以往有些评选活动不同的是,它在根本上满足了普通大众的诉求,将荣誉量化到具体和实在的物质层面,在大众心中形成激励机制,诱导大众更多发挥才能。从这个层面上,对企业创新、留住人才,有积极意义。
他还建议,下一步,在有物质奖励的同时,社会也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更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