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举措】为了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2005年6月,我省出台《组织农民工加入工会的实施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的要求。2006年2月,省委、省政府下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清理相关政策,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户籍身份、职业工种等限制性、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登记等项目。除法律法规规定外,各级各部门不得设置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或从事经营活动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收费项目。2006年9月,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首次就农民工问题发布政策性文件,作出了农民工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招农民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工作、取消暂住证、实行居住证等规定,以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扫清障碍。
【进展及惠及面】截至今年6月底,我省对2003年年底以前竣工项目拖欠的64.02亿元工程款,已完成清欠62.44亿元,总体清欠率达97.54%。省政府原定的今年6月底前(比全国提前半年)基本完成全省清欠工作的目标总体上已经实现。
根据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劳动工资处的抽样调查,近年来在我省工作的农民工工资年增长幅度保持在9%左右。
截至今年8月底,我省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8万人。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其中。根据抽样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一种以上社会统筹保险的达55%。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为41%;参加工伤保险的为34%;参加医疗保险的为26%。
近年来,全省各级工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为农民工送培训、送文艺、送图书和送电影活动,目前已免费为农民工放映电影5000余场、演出1200场,向农民工赠送图书3万多册。
“天堂虽好,是杭州人的,而不是我们外地人的。”
“天堂美好,是‘老杭州人’的,也是我们‘新杭州人’的。”
这是王青辉的两句口头禅,第一句是10年前经常挂在嘴边的,最近几年换成了第二句。王青辉是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外来工,今年已经是他在杭州的第18个年头了。回想起刚刚到杭州的那段时光,王青辉真有些“不堪回首”的感觉:工作不稳定,工资待遇低,没有固定住处,只得跟七八个老乡挤在一间小房间里睡觉,走在路上总是被人看不起……如今,一切都变了:自己在公司里每年有三四万元收入,妻子在下城区一家服装厂工作,夫妻俩的单位都为自己办理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女儿在民工子弟学校——明珠小学读书,不用付任何借读费、赞助费,一家人衣食无忧。他心满意足地说:“在这里工作生活都很好,什么事情都不用愁,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新杭州人’了。”
这是一群闯入城市文明的庄稼人,当土地再也承载不了他们渴望富裕的梦想时,他们便在城市的高楼下四处寻找可以立足的土壤。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浙江,已成为大批外来务工者纷至沓来的乐土。在这里,无论你来自天南海北的哪个角落,都是“一家人”。
在浙江生活和工作真好,做个“新浙江人”真幸福,这已经成了“王青辉们”的共同感受。日前一份调查报告表明:“54%的农民工愿意留在浙江的城市长期工作生活下去。”浙江让外来农民工有了“家”的感觉。
安居才能乐业。对于那些舍家离乡的农民工而言,来到城市碰到的最现实问题,就是住在哪里。
走进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的民工“安心公寓”,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洁的公寓房和大片的绿化带,看上去更像一处中档住宅小区。小区内有食堂、卫生院、幼儿园、图书馆、培训中心等配套设施,同时还设立了“夫妻房”、“探亲房”。在这里住了两年多的江西人张丽说:“以前在外面租房子,每个月要两三百元钱,上班又很远,而且总觉得不大安全。这里每个月才30多元,晚上还有社区民警值班,感觉很踏实。”
目前,温州市共建设“安心公寓”32个组团,计132.6万平方米,近30万外来民工搬入了新居。我省其他很多地方也兴建了大量民工公寓。宁波从今年起将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亩用地指标,专项用于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到2010年,全市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率将达到50%左右。
住得好,还要能赚到钱。据2004年的调查,我省当年务工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1200元,能及时足额兑现工资的占97.5%。从企业主出钱培训民工,到政府开办各类“民工学校”,经过“充电”,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了,获得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全省不少地方,工地建到哪里,民工的教育管理就延伸到哪里。义乌环球制带有限公司江西籍民工游天胜初来义乌时,只有初中文化。经过民工夜校学习后,他不仅掌握了许多文化知识,还由一名普通操作工提升为车间值班长。10年前从四川背着被褥一路风尘赶到慈溪市找工作的魏惠琼,如今成了慈溪汇丽机电公司的技术管理员,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拿到了自考大专文凭。魏惠琼自豪地说:“工资一样定,职务一样升,我们外来务工者和本地人没有区别。”
浙江正在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并且善待每一个外来人员,他们正在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实现人格平等、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跃升,“新老浙江人”成了“一家人”。
今年38岁的姚明花,是江西省玉山县人,现在义乌市大陈镇万宝制衣公司工作。她清楚地记得,13年前刚到义乌时,像她这样的外来打工妹,只能在生产一线干活,晋升管理层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一样了,她说:“这几年没有外地、本地区别了,公司老板都挺关心外来人,经常组织我们搞活动。”13年后的今天,姚明花不但早已担任缝纫车间主任,还在2002年成为第一位当选义乌市人大代表的外来打工妹,去年5月,她又成了义乌市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
每年人代会上,姚明花都提交了与外来务工人员切身利益相关的议案,包括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赞助费,外来工在购买、租住房屋时应和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切实解决外来工医疗费过高问题等,这些议案受到了义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些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姚明花说:“当上人大代表后,我们外来民工更有了‘发言权’,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了,现在我们都是‘新义乌人’、‘新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