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早报前天刊登了《都锦生为啥落选“中华老字号”》一文后,不少热心的市民及专家学者打进热线,述说了自己与杭城老字号的渊源,大家思路一致:老字号要保护,但更需要改革。
企业不能为钱什么副业都做
68岁的许先生是个老杭州:“我见证了这些老字号的辉煌。我七八岁的时候,杭州城里最热闹的当数中山路。”
许先生说,孔凤春香粉店、万隆火腿庄、宓大昌烟店、景阳观酱菜店等等都属当时的“名牌”,再远点像湖滨路上的海丰西餐,每逢节假日总座无虚席,还被誉为杭州的“红房子”,王星记扇子、都锦生丝绸、龙井茶叶更被称为“杭产三绝”,“家中只要来个外地亲戚,一定会给他们每样都买上一点”。
得知都锦生无缘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时,许先生连连叹息:“如今一些老字号大不如以前了,企业为了赚钱,什么副业都做,有点‘不务正业’,既然是老字号就该延续之前的特色,搞创新也不该走‘精贵’路线,要贴近老百姓。老字号要保护,但更需要改革。”
读者姚女士表示:“杭州老字号需要保护和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我认为这与社会的文化素养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老字号企业连一份资料都准备不好,还谈什么进步和创新发展?”
专家认为要区别对待老字号
一边是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和辉煌的金字招牌,一边是在经济大潮中举步维艰的尴尬现状,老字号企业协会丁惠敏作为首届老字号精品博览会策划者之一,坦言不同的老字号要区别对待。
杭州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出现过上百家老字号,现在仍存在60多家,与其他省市相比,杭州的老字号生存状况还比较优越,像胡庆余堂、张小泉、都锦生、民生药业、万隆、景阳观、楼外楼、知味观等,到现在还是全国各行业的翘楚。政府在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上也有所作为,比如制定保护政策,为老字号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牵线搭桥、鼓励成立老字号企业协会,组织专家为老字号把脉等等。
“但一些老字号存在很多问题,有管理方面的,有资金方面的,也有市场方面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丁惠敏说,老字号要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如果没有考虑现代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就只能被市场淘汰。
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宋宪章说:“有些老字号永远只属于特定人群和特定时代。随着时代变迁,不少老字号商品被更新的材料与工艺所替代,甚至一些商品早已鲜有消费市场,这样的老字号就难有存在的基础。”
宋宪章举了两个例子:“创建于清朝末年的海丰西餐,几年前生意还很兴旺,可到2004年底已停止供应西餐,改为经营馄饨和包子,随着周围其他现代化的糕点饼屋兴起,海丰完全失去市场,只能关门大吉。再譬如杭州弹棉花的一家老字号——潘永泰,但现在人都有钱,各种花式的被子多了,很少有弹棉花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