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25],记者来到金华市区古子城一带,看到这里古城风貌依旧、历史街区尚存、文保单位林立,不禁由衷地发出感慨:金华不愧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金华古城,格局基本完整。市区以元代始建通济桥关联两岸,江北旧城仍保留历史特色和风貌,唐宋元明清城墙遗址承继了古城文脉。占地26.1公顷的古子城历史文化区,是金华城市之根,仍保持着历代延续的传统风貌,其中有唐子城遗存,南朝始建的八咏楼,全国现存太平天国时期建筑规模最大、艺术品最丰富的侍王府以及酒坊巷抗战文化历史地段,还有我国现存唯一见证海峡两岸共同抗日的抗战文物———台湾义勇队旧址。离城区5公里处的雅畈历史街区现存明清历史建筑18处,计8902平方米,还有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明代七家厅建筑等,依然保持着历史上作为水陆交通要道、繁华古镇的格局。
金华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5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433处。目前金华古城格局基本完整,市区以元代始建的通济桥连接两岸,江北旧城还保留历史特色,其中占地26.1公顷的古子城历史文化区,仍保持着传统风貌――这些构筑了金华灵动的文化遗脉,构筑了金华繁密的城市之根。
据了解,拥有2228年建城史的金华市,日前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历经十二载披荆斩棘申报名城的金华则吸引了人们特别的目光。
12年披荆斩棘,几次失之交臂,金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办之路,可谓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由矛盾到谐调的一个缩影。
近20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城市建设规模空前。在这一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新课题,甚至产生了“越富裕的地方被破坏得越严重”的现象。福建三坊七巷遭遇建设性破坏;安阳穿城修路严重破坏历史街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街区被大肆拆毁……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轰然倒塌,被永远湮没。
金华的城市保护也曾历经曲折。10多年前,郑孝燮、朱自煊等著名专家考察金华时,著名南朝古建筑八咏路旁的墙上已写满了“拆”字,专家团立即提出,历史文化建筑的周边环境也是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历史的文脉拆不得。当晚,金华市委市政府便召开紧急会议,将八咏路的“拆”字改成“保”字。
思路的转变引导着行为的转变。1996年,金华市提出“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子城,继文脉、保重点”的18字方针,从保护古城风貌、历史街区、文保单位等各个层面破解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之间的难题。199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费孝通考察金华,认为金华名城保护和创建是全国醒悟较早的城市,其做法对全国的名城创建有战略意义。历届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始终将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作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体现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举措,不断反思、不断纠正,如黄宾虹故居被拆等失误,抢救、保护、挖掘了一批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启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建立了新一届市名城委和得力的工作机构———市名城创建办,恢复和加强了市文物管理机构,市政府还公布了《金华市古民居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如何避免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冲突?对此,金华思考了12年。从一切为经济让路到尊重历史文化遗脉,从追逐城市名气到尊重城市自我品格,作为身处发达地区的金华,其选择令人倍感意味深长。12年来,金华共投入1.3亿元用于名城保护和创建,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历史文化保护给予无偿援助,其中,太平天国壁画保护被称为中国文物保护奇迹。
为保证金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有机融合,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金华对历史文化遗存实行“紫色管理”――用法律进行保护。名人故居如黄宾虹故居、邵飘萍故居得以修复;新建“何氏三杰”陈列馆等充实了古子城历史街区的内容。一些原地难以保护的传统民居,如浙派、婺派代表性古建筑,通过异地搬迁至古子城集中保护。
就这样,一片砖一片瓦地搜寻,一根梁一根柱地对接,一个亭台一个院落地修复,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即将被湮没的文明的拯救。从保护古城风貌、历史街区等各个层面,金华破解城市建设与文脉传承之间的难题。
谈到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金华市市委书记徐止平说,这不仅是荣誉,也意味着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的重任。“一个城市片面追求GDP,可能一时会轰轰烈烈,但不可能持续发展,不可能造就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只有抓住了一个城市符合人性本质的优势特色加以培育发展,才会给这个城市的居民带来持续的、根本的利益。”接下来,金华将根据新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展开重点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