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浙江省乐清市在建设新农村中缩小贫富差距纪实
浙江在线05月27日讯
浙江省乐清市是我国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成就大的地方,同时农村中的贫富差距问题一度也比较突出。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乐清市着力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各方面力量大力扶贫,尤其是先富起来的农民自愿帮助其他农民致富,使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政策调动众手扶贫
乐清市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市现有117万多人口。改革开放以来,乐清农民依靠党的好政策,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目前,乐清市有大小2万多家民营企业,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797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9322元。
然而,经济建设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乐清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31个乡镇中,还有13个乡镇经济欠发达,涉及251个行政村,63244户,22万多农民。这些农民的年纯收入虽然大多略高于全国3587元的平均水平,但是由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消费水平较高,所以这些农民相对贫困。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要大力缩小贫富差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缩小贫富差距不能靠强迫命令,而要靠政策倾斜和政策引导。乐清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建立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2006年,乐清市地方财政收入达17.68亿元,财源主要来自先富起来的农民所创办的各类工商企业。尽管目前乐清市农业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但是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每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的增量部分,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相当大的部分用于扶持经济欠发达乡镇。
二是建立工商企业反哺农业机制。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同时,鼓励各个金融机构扩大新增贷款投入农业生产的比例。
三是建立先富起来的人回报家乡和农业的机制。乐清市充分发挥本地民间资金充裕、能人志士多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他们回报家乡,特别是帮助那些相对贫困的农民。2003年,乐清市建立了首个民营企业扶贫济困总会,目前已募集资金2.7亿元。2005年始,乐清市把民营企业扶贫济困总会、慈善总会可用资金的60%,重点用于欠发达乡镇的一个重点项目、十项贫困村公益事业、百户大病救助、千名贫困户的慰问、万人脱贫帮扶活动。
贫困农民下高山,城里人们山中游
乐清市近年来积极引导高山深山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等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农民下山进城,迁移到经济发达的城镇和中心村。几年来,全市共有51个村的5900多户、21400多人实施了整体移民,迁移到中心村、中心镇的村民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目标。
但是,由于乐清市农民人均不足3分地,所以整体移民的空间非常有限。为此,乐清市由整体移民向农民自愿分散移民转变,市里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下山移民点的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量降低下山移民的安居成本,解决好“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住得安”的问题。
近年来,全市已有112户、500多人实施了分散移民。对于这些移民以及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农民,市里通过实施“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同时,市里又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尽量多录用移民和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农民。
乐清市还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积极开发“农家乐”“生态游”“红色旅游”等旅游项目及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地处革命老区的岭底乡张庄村,是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书记周序腾告诉记者,这个山村和许多经济欠发达乡镇一样,集体经济是“空壳”,全靠政府扶持和先富起来的农民帮助。目前,全村1400多人中,有1100多人长年在北京做生意,村里发展公益事业已投入的600多万元中,除了政府扶持的一部分外,有500多万元是先富起来的农民自发捐助的。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座座漂亮的小楼依山而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许多农户仅从事旅游一项每年增收1万元。
走出去种地,以农富农
乐清市农村人多地少,在13个经济欠发达乡镇中有不少人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有一些人是文盲。因此,尽管乐清市的各类工商企业很多,并且长期吸纳外地务工人员几十万人,但是本地仍有相当多的农民就业困难。
就业环境逼着农民走出去谋生计,目前乐清市有近6000人长期在外从事农业生产,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涉足大农业的各个层面,包括粮食、瓜果蔬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储运业和农产品市场经营建设等。
对此,乐清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据初步统计,目前乐清市在外建立的农业基地达47万亩,年产值达10.8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乐清本地农业。这些项目的50%以上由乐清市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农户负责经营,从而促进了农民增收。
乐清市委书记黄正强对记者说:“乐清的实践证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