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浙江精彩瞬间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喜迎党代会 > 文化篇 正文  
    
五年新跨越·浙江跨越的文化力量

  浙江在线06月08日讯  文化是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生生不息的河。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催生着浙江儿女们如钱江大潮一样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从而创造出全国瞩目的“浙江现象”。

  顺着历史的河流,浙江踏上了与时俱进再续光荣与梦想的旅程。

  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在日积月累中提升——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在前行的进程中显现为文化软实力

  2005年,对浙江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的省区。

  但浙江也在经历资源要素严重制约和自然灾害侵袭,以及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阵痛带来的“成长的烦恼”。

  “难”字当头,但浙江人却将“难”字拆成了“又”和“佳”——又一佳境。

  浙江文化基因富有创造性由此可见一斑。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造“浙江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改革开放政策和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再创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对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紧迫感。

  浙江要继续走在前列,文化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清晰地记得: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经济被浓墨重彩地写入党代会报告;2003年,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把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作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举措;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重点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

  用浙江历史教育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人民,用浙江精神激励人民,逐步形成新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跃动在浙江人的创造性实践中,成为新时期浙江人向全国展示的一张新名片。

  省委把弘扬浙江精神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和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对浙江精神的总结、提炼和讨论,并把这个过程看作是宣传和弘扬浙江精神的过程。

  “我愿做一颗微尘”、“世界呼唤诚信”……近日,全省中小学生“知荣辱树新风”演讲决赛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省11个市的36名选手,以各具风采的演讲展示了全省百万中小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后的心得。

  在文化“基因”的催化下,鸡毛换糖的义乌人用拨浪鼓摇出了一个接轨世界的大市场;肩挑着小火炉走街串巷的永康人打造出了著名的“五金之都”;在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浙江的危难时刻,浙江儿女众志成城;郑九万、李学生等一个个“浙江儿女”用不平凡之举感动着中国……

  文化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起航——各种文化要素在广阔的发展空间激荡出无穷活力

  横店,浙中盆地的一个小镇,如今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带着本子来,拿着片子走”的梦想成为现实,全国每年有约1/3的影视古装戏在此拍摄。《英雄》、《鸦片战争》……一部部大片从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飞”出。这里犹如一个充满活力的磁场,吸引影视机构纷纷前来“定居”。横店集团与美国时代华纳、中影集团共同组建了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电影娱乐公司,还组建了校园电影院线。

  横店是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始于2003年,当时,全国确定了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浙江是其中之一。在国内外鲜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我省开始了文化体制新探索。

  由省新华书店主打运营的国内首个图书音像交易网“博库批发”,让人们实现了“轻点鼠标,批发价图书送上门”的购书梦想。

  这一惠民之举的背后是省新华书店集团本级及所属67家市县书店转企改制所激发出的活力。像这样的变化在我省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中不断涌现。

  兴利除弊才能增强活力。我省在转企改制过程中重组了8家新闻、广电、出版、发行等省级文化产业集团,按照“改出一批、转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逐步培育出一批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发展主体,打响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公益文化事业也积极尝试参与社会化和市场化运作。以直通车形式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钱江浪花艺术团,组建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股份制公司,融合国有和民营双重资源,3年里携带着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驶往了全省550多个乡镇。

  广厦集团、宋城集团及宁波文体用品、德清钢琴制造、富阳古籍影印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迅速崛起,我省正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先进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越来越多“浙江制造”的文化产品源源不断飞入百姓家庭。

  在绍兴、台州一带的乡镇,数百个民间职业越剧团红红火火,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繁荣于民间的戏剧正“唱”出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天地。目前,我省有民营剧团近500家,从业人员15000多人,全年演出近20万场,观众1.9亿人次,年营业额高达38.8亿元。

  民营资本快速涌入文化产业,创造文化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目前,全省共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230多亿元,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像数字电视这样的高新文化产业在浙江异军突起,动漫业、现代文化物流业……浙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农民健康工程”

         让更多的农民“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加强预防少生病”,“20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在全省逐步形成

  湖州市吴兴区农民蒋荣贵去年患了尿毒症,住院治疗一共花去了医药费9.18万元,由于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把健康“保护伞”,他不仅从大病统筹报销了1.35万元,又从大病医疗救助中补助了4.7万元,补助额达到了自费总数的66%。

  患病农民不再听天由命,这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农民的就医状况有了改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从2003年试点时的27个县扩展到如今的87个县(市、区)全覆盖,参加农民达2902万人,累计报销医疗费33亿多元,有效减轻了农民看病负担。

  从2005年起,全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农民还能享受免费健康体检和12项公共卫生服务。

  按照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我省设立了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目前全省农民中有近1500万农民享受着这项政策带来的好处。我省已为全省1186万名被检农民建立了健康档案,检出的患病农民全部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由社区责任医生上门进行跟踪服务。

  我省还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以上的标准设立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为全省3500万农民购买和补贴公共卫生服务,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

  让农民“看得起病、有地方看病、加强预防少生病”这一顺民意、得民心、谋民利的好事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

  杭州米市巷新村的何月明老人患有慢性病,以前每次到医院看病都要乘坐公共汽车颠簸上一个小时,现在他只要打个电话,社区责任医生就会上门服务。

  让医生围着老百姓“转”,逐步成为现实。目前,我省已有79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与质量也明显提高,26625名社区责任医生为群众提供着不间断的全科医疗服务。

  在浙江,一个“20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逐步形成,全省大部分居民只需步行不到20分钟,就能找到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就诊,杭州、宁波等地的中心城区已初步建成了“步行15分钟”即可得到治疗的医疗服务圈,3年后,每1000至1500名城乡居民就将拥有一名社区责任医生。

  从2005年起,我省全面设立“惠民医院”,减免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目前,我省已建有“惠民医院”或有“惠民医院”性质的医疗机构85家,设立“济困病床”或“扶贫病床”7618张。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农村教育加快发展,农民工子女入学率达到98%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石。5年来,我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教育强省建设夯实了基础,促进了教育公平,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学前三年到高中15年教育,二是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

  2005年岁末,省委、省政府郑重宣告:从2006年秋季新学年起,全省城乡500多万孩子全部免费义务教育,我省成为全国最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省份之一。我省已基本普及学前3年到高中的15年教育,成为全国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

  为改变基础教育存在的城乡不平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我省从2002年开始定期对县级政府进行“教育强县”考核。到去年底,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631亿元,人均教育经费达1372元。有七成多的县(市、区)成为“教育强县”,8成多的镇(乡)成为教育强镇。全省学前幼儿毛入学率达87%,初升高学校比例达94%,跃升全国省区第1位。

  针对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落后的现状,2005年春,我省出台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四项工程”,以实现“让所有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的目标。省级财政每年新增3亿元专项资金,3年用30亿元推进全省城乡教育一体化。“四项工程”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及时雨”。

  省级财政投资4.7亿元完成了100万平方米的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29.1万名农村学子吃上了免费的营养餐,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还通过远程教育让农村娃听上了城里老师的课。

  今年,省政府又决定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以下的家庭子女纳入政府资助范围,还由政府埋单为农村学校配送优质图书,给农村孩子输送“精神营养餐”。

  高等教育曾经是制约浙江教育发展的“瓶颈”,世纪之交的浙江,每3个高考生中只有1人能上大学。省委、省政府顺应民意,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5年来,浙江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抓住扩招的机遇,浙江崛起5大高教园区。上大学从以前的“独木桥”变成了宽阔的“立交桥”。目前,全省普通高校达到77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7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6%,居全国省区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与此同时,我省织就一张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为主体,辅以社会资助、绿色通道等内容的多形式资助网络,使所有家境困难的学子都能安心读完大学。

  在浙江这片充满着温情的土地上,不论是外来人员的孩子还是本地居民的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读书。为了让56万外来民工子女读上书,我省创办了215所民工子弟学校,使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率达到9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相关稿件  
·喜迎党代会报道:农村生态厕所一点不比城里差
·喜迎党代会特别报道——为富亦求仁
·喜迎党代会·文化篇——浙江五年新跨越
·喜迎党代会 辉煌看浙江
·农民“种文化” 喜迎党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