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来自德国历史教师协会的21名成员正在江干区调研。其间,他们与中国的历史老师在杭州夏衍教育集团进行了专题教研讨论,让很多年轻的历史老师非常关注。
学生痴迷古装剧却对历史课没有兴趣;戏说历史总是比严谨的历史学科分析更有市场……中国学生碰到的问题,在德国也是一个学科难题。“这似乎是一个世界性的教学话题,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历史课缺乏个性,让学生感觉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德国历史教师协会主席,德国教育部历史教育顾问彼得劳查斯博士这样理解。
因此,中国的对策是进行历史课程改革,争取让学生在更自主的环境中剖析历史,还原历史现象。
然而进行到现在的历史课程改革不免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年轻历史老师如此关心本次专题教研讨论。
“没有课程改革,教材建设中的一些积极变化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目前看来历史的课程改革依然存在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好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会理事长陈其提出观点。
夏衍中学的孔老师现在正带着高一和高二的历史课,她就发现这些孩子非常喜欢历史,但无法用准确的专业语言进行表述。还有,学生对于很多历史事件只知皮毛,却无法触及骨血。“我觉得课程改革后历史学科更强调综合性,对知识点的要求淡化了,比如考试要求识记的22个历史人物,学生有一半不知道、不清楚。所以再‘放开’的试卷其实都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而现在这个环节脱节了。”
这个环节需要在初中期间加强,陈其说目前初二的历史课还是很粗线条的,基础知识的传授完全可以在这个阶段进行。到了高中,学生可以深入学习历史的情景,历史教师着力培养的应该是学生自我形成观点的能力。
“但是,现在高中生连历史的脉络体系都了解得不成熟,怎么谈能力呢?”孔老师说,面对新高考,他们只能先帮助学生先完成新课程,然后再用老课程巩固。对于老教师而言,他们进入新教学状态的速度会比年轻老师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