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韩盛镜头里一条老街的5年 城市改造的脚步真快啊

  关键词:小河直街

  韩盛永远都嫌自己的动作不够快,无论走路、骑车,还是按快门,这个已知天命的杭州摄影师,很清楚跟自己“赛跑”的对手:“杭州城市改造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我再慢慢吞吞,很多老街可能就拍不到了。”

  2004开始,韩盛揣着相机,忠实地记录下了杭州小河直街改造的“前世今生”,从逼仄的泥墙里弄,到如今的青砖黛瓦,他甚至还清楚地记得,在拆迁屋前的三代同堂笑得有多灿烂。

  2006年的一张照片

  三代同堂的“拆迁纪念日”

  从2004年开始,家住卖鱼桥的韩盛,开始隔三差五往小河直街奔,“因为我听说这里要改造了。”对于拍“老杭州”成瘾的韩盛来说,听到这样的消息,他不可能再安然地坐在家里。

  那时候,韩盛会在清晨6点出现在老街口,拍大伯大妈生蜂窝煤炉子的情景;太阳落山了,他挤在孩子们放学的人流中;晚上空的时候,他干脆会把相机板凳“打包”,坐在泥墙边,跟摇着蒲扇的邻里干一杯黄酒。

  2006年深秋的一天,韩盛背着相机经过老街口,突然看到三代同堂的一家人正在搬家,“当时,他们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装到了车上,有木盆、马桶、脚炉,还有咸菜坛子,都是老房子里的生活用具。”韩盛赶紧叫住其中的一个小伙子,让他们每人拿一件东西拍张照,“这样的画面,实在太有纪念意义了。”

  于是,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张照片,所有人都笑得很灿烂。“要离开破旧的棚屋搬进新房,总是开心的,但拿着这些‘老东西’,肯定也会有些恋恋不舍的伤感。”照片里的老人已经82岁了,在小河直街住了50多年,他告诉韩盛,这些“老东西”,搬到新家里还是要保存起来的,“那个脚炉我从小用到大,怎么舍得扔掉呢!”半个多小时后,搬家公司催发车了,老人一把拉过老伴,让韩盛帮他们在老屋前再拍一张合影。

  2008年的一声感慨

  城市改造的脚步太快了

  2007年10月1日,改造后的小河直街正式对外开放,韩盛的整个国庆长假,也都全部流连在这片清秀的白砖黑瓦之间,“可以看出来,基本上用的都是‘修旧如旧’的办法,尽可能保持民居的古旧风貌。”

  在余杭塘河旁的一座高楼上,韩盛拍下了改造后小河直街的全景,“其实是用三张照片接起来的,否则(镜头)根本就包不进去。”直到现在,韩盛有事没事都会去小河直街走走,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踏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两边都保留了雕花木柱、花格窗、木楼梯等民俗元素,在这里逛上一分钟,就能让你的心情迅速平静。

  有意思的是,韩盛经常能在这里碰到那些已经迁走的居民,“有些人到现在还不习惯高楼里的生活,需要时不时来这里找找老味道。”他们当中,还有人想搬回来住,“因为这里太漂亮了。”

  韩盛说,现在杭州城市改造的速度,让他这个“老镜头”也不得不开足马力:“很多时候,看着一条条我熟悉的老马路,转眼之间就消失了,那种心情很复杂。”古老的杭州城越来越新,当然是好事,但作为一个老杭州,对于童年印迹的逐渐消褪,韩盛心里总会有点不舍,“所以朋友笑我是‘老街专业户’,像庆春路、凤起路、盐桥、桥西等都一一改造,我拍的照片都是最多、最全的。”

  他的下一个目标,除了记录改造中的中山中路,还要拍全传说中的“西湖三十景”:“现在已经拍了20多个,还有几个太难抓,估计还要拍上半年时间。”话音刚落,他猛地一拍脑袋,“噢,差点忘了,听说清河坊靠近官巷口那一段也要改造了,得赶快去按两张,否则到时候又要后悔死。”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王芯克镜头里一个道口的10年 “最挤道口”变通途
·徐永辉镜头里一个人的30年 小头花换来大房子
·郭阿根镜头里挂历的26年 周迅的挂历故事
·吴海森镜头里民工生活的18年 孩子们跟父母走四方
·吴光烈镜头里舞台演出的27年 新加坡女歌手引轰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