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1.6万家企业中98%为中小企业,其中仅4265家有贷款资格证。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该区从1999年开始,积极引导扶持发展担保行业,通过规范担保服务,加强担保风险控制,提高融资运作能力,使担保业为中小企业发展不断作出贡献。其扶持担保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做法被业界称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余杭经验”而备受关注。
据统计,2008年1月—10月,全区担保机构的担保贷款总额22.5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5.9亿元,日均担保责任余额15.72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2%、45%和68%,日均担保倍率达到3.45倍,营业收入6206万元,纳税450余万元,均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同时,由于加强了风险控制,在正常的担保业务中没有发生经营风险。特别是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啸的强压之下,余杭担保业精心为区内中小企业缝制过冬的“贴身棉袄”,被政府、银行和企业等多方称道。
扶持商业型与互助型
两类担保机构
据介绍,余杭区根据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融资实际需求的差异,积极鼓励不同规模、不同运作特点担保机构共同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商业型与互助型两类担保机构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列入监管的担保机构20家,注册资本总额46008万元。其中10家商业型担保机构分布在该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获得收益,担保业务约占全区信用担保贷款总量的80%。另外10家为互助型担保机构,实行社区互助型、非赢利的运作模式,通过信用资源集成、抱团增信,使没有土地、房产“两证”的小企业获得银行信任。
同时,为引导区内担保机构做好担保主业,区政府扶持政策明确规定,担保机构如果要享受财政风险补偿,前提条件之一是年担保贷款总额中为实体中小企业担保业务不得低于80%,每年兑现政策前,都由政府监管部门区经发局联手区财政局组织专项审计。据统计,从第一家担保机构成立到2008年10月,全区担保机构已累计担保贷款82.5亿元,通过担保促进大批中小企业加快发展。至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28家,比2002年增长1.4倍。
发挥担保行业协会的
桥梁沟通作用
2005年12月,该区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县区级担保业协会。几年来,在政府帮助指导下,余杭区担保业协会认真履行代表、服务、自律、协调职能,较好地发挥了在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为行业健康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一方面,协会积极组织培训,全区有99名从业人员获得省级担保从业资格证书,占从业人员的72%;另一方面,为帮助会员企业规范发展,担保业协会按《自律公约》的要求,经常组织公司间开展业务流程检查、交流,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风险控制制度,在风云变幻的2008年,协会发布风险提示4次,较好地帮助会员企业做好防控风险的工作。协会还帮助担保机构积极学好、用好政策,目前各担保机构已有风险准备金2500多万元。
构建激励机制
推动融资模式创新
自2002年以来,该区从创立资助、风险补偿准备金、奖励三方面大力支持鼓励担保机构发展。截至2007年底,区级财政直接资助资金2844.28万元,其中创立资助590.97万元,风险准备金1975.6万元,奖励277.77万元。此外,该区还构建政银保互动的融资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设置了与担保机构合作的专项考核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支持,改善担保机构的生态环境。由于政府的支持和担保机构自身努力,全区担保机构的公信力不断提高。三年前,全区担保机构只能与4家银行合作,现在已发展到14家。目前全区有6家会员担保机构成为浙江省规范型和基本规范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浙江工信担保有限公司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十佳信用担保机构”之一。该区浙江工信担保有限公司、浙江金桥担保有限公司进入省中小企业成长贷款杭州融资平台,浙江金桥担保有限公司还签约杭州创业投资基金,入驻杭州市政府创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