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聚焦2009年“两会” > 全国媒体报道 正文
[大河网] 评论:“紧日子”的流行说明了什么

  2009年,最“火”的词当属“紧日子”了。这两天,各地方的两会正在紧锣密鼓地举行着,“紧日子”成为各地两会上的关键词之一。河南省代省长郭庚茂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河南省各级政府要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和出国出境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湖南省省长周强也提出,今年将严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开支,实现行政支出零增长。而此前,广东、浙江、湖北也纷纷提出各自过“紧日子”的办法。

  但凡新词的流行,大抵离不开一种社会背景当作语境,而“紧日子”的背景就是金融危机。面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地方政府为保增长、促内需,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压缩行政支出,勒紧了裤腰带。这种与民众共患难的做法,体现了执政理念的显著进步,值得赞赏与鼓励。不过“紧日子”的“大红大紫”,背后还隐含了更多的民众期待与追问,不容忽视,试做梳理。

  现在提倡过“紧日子”,说明以前过的是“松日子”、“肥日子”。所谓新词,其实不新,“紧日子”原本是短缺经济时代的常用词汇。只不过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十来年,随着经济繁荣、税收增加、财政富足,政府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造成行政成本急剧膨胀,终成顽疾。对此,社会舆论颇多指责。而“紧日子”的重焕生机,其实也提醒了政府:无论经济形势是好是坏,无论财政收入是否宽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过时。

  “紧日子”要怎样过才算“紧”?从已有的报道情况来看,各地的通常做法是,在会议、接待、出国和公车四个方面的行政开支做到“零增长”。很好的开始,但还远远不够。为什么?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在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和公车等“三公消费”就已经达到一万多亿元。今年虽然力求“零增长”,但无奈之前基数太大,“零增长”的行政支出依然会给今年的财政带来沉重的压力。所以,“零增长”只是开始,下一步各级政府还需要大幅减少“三公消费”。平心而论,这其中可压缩的空间是很大的。

  现在要过“紧日子”,不是说以后的日子好过了,就可以不“紧”了。危机往往是改革的契机。要革除行政成本高企的陈弊,就要坚持把日子过“紧”。有效的做法是让政府的财政支出变得公开透明,实行阳光财政。政府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民众有权知晓来龙去脉。同时有了公开监督,财政支出也能做到更合理、更有效。危机当前,政府与民众需同舟共济,而从长远考虑,中国更需要自觉过“紧日子”的廉洁政府。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中新网]代表建议失地农民就业率列入政府考核指标
·省政协委员高秀玲:应改变驾考制度“应试教育”现状
·陈玲玲代表:建议设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专项基金
·1月16日两会手机快报
·【综述】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杭隆重开幕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